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贡献智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下求索   CFP供图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2013年,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盘点2013年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我们会发现,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贡献了智慧。

    ■教育研究杂志社

    2013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教育梦助圆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社会各界就“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展开积极讨论,教育界紧紧围绕教育使命探索“教育梦助圆中国梦”这一重要议题。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先导。实现中国梦,既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期望,又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学者们指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梦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当前,中国梦的教育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更加广泛的国家认同,并且为这种认同凝聚更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惠民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梦的核心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美好愿景,这一表述获得了广泛认同。有学者分析了教育梦的深刻内涵与辨证关系,指出学有所教就是要坚持有教无类,基本导向是促进公平;学有所成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有所用就是要坚持终身学习,根本目标是人人成才。还有学者指出,教育梦助力中国梦,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强教育综合改革,成就教育梦想。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教育体系内部改革的关联度增加,众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和深层次的原因,系统改革已成为必然要求。必须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广泛协调,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眼世界,主动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宣传,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立德树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学者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是对教育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全局,需要全面融入宏观教育政策的实施范畴。把“立德”的信念,放在学校教育精神的首位来把握;把“树人”的思想,放到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衡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者认为,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关乎整个国家的前途、整个民族的命运。要阐明学校教育的价值意蕴,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社会共同价值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中国形态”是“‘精神’形态”,回归“精神”传统,为解决现代性、世界性难题做出文化贡献。

    优化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和环境。有学者指出,德育为先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先在“育德为基”,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深化德育的融入、渗透,增强德育效果。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种教育变迁和世界潮流。有学者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既要面向现代化,也要服务现代化,更要率先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复杂多元的国际关系格局下,我国教育现代化既要借鉴国际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和经验,也要立足国情和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明晰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标准与指标体系。教育现代化标准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达和系统描述,是推动教育整体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化的框架由教育的人道性、多样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产性、专业性和自主性所构成,由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教育从初步现代化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中,应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教育发展方针,把更有保障、更加普及、更加适合、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健全、更有贡献七项客观指标和更加满意一项主观目标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如何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有学者指出,教育战略的关键是打破户籍划分的城乡二元体制,要根据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特别要注重中小城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引导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适应城镇化进程,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研究者认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谋划和推进。以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重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有学者强调,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未来政策场域下的均衡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等微观层面的探索和实践。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学者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要适应城镇化趋势,大力推进教育的城镇化,也要考虑社会发展阶段性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独特的教育需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要优先考虑学校规模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因地制宜地布局不同规模的学校。

    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考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复杂性。高考改革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远远超出教育领域,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综合改革。因此,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要从我国国情、教育规律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出发,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

    做好顶层设计,体现高考制度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高考改革的理想蓝图,即“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有学者指出,高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体制改革。评价和招生体制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标准体系,二是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三是建立高等教育招生公平监测和调节机制。学者们建议,高考改革要以地方、高校试点为突破口,逐步积累经验,有序推开。

    异地高考政策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异地高考不仅涉及考生利益,更是事关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大事。学者认为,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异地高考既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迫切诉求,又必须充分考量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现实可能。

    教育质量视野下的教师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聚焦教育质量探讨教师发展,成为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

    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引导和价值坐标,教师标准不仅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还应包括教师工作的范围和内容,确立教师责任的主要范围,并详细阐明每项标准对于教师知识和实践的意义。 

    重视教师责任和情感。有学者指出,教师责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师在认真履行基本的职业责任的基础上,还应承担文化和社会责任。有学者强调,要重视教师情感教育价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