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公平本身也要讲效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资料图片

    ■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政府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推进教育公平难在打破思维惯性、传统政绩观和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

    ■推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根本途径是政府要自觉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推进公平既要坚决,本身也要讲效率,要走阻力最小的道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资源配置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鼓励民办学校发展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之一,进行资源配置的工作主体是县区,责任主体是省。

    ■在制约权力以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公平透明、具操作性的规则与制度,另一方面要像落实八项规定一样抓政策的落实,建立追责机制。

    ■本报记者 俞水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促进公平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何在?推进教育公平究竟难在何处?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推进教育公平?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教育已进入推进公平的时代

    记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把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您怎样解读其中传递出的信息?

    朱永新: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公平一直是中心内容。其实,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教育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作为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公平是这个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已经奠定。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的表述,开篇就明确提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最后又提到“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并具体提到了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这都体现了本届政府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和强烈愿望。

    记者: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处于哪一阶段?

    朱永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最大成就是解决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读书问题,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建立覆盖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一系列政策又使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推进教育公平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上学好。可以说,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在上好学和上学好问题上,远远没有实现教育公平。这一轮的教育公平推进,主要解决人人都能上好学的问题。

    记者:解决教育公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何重要意义?

    朱永新:虽然我们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走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教育公平的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地方政府热衷追求教育GDP,背后是一种追求效率的冲动,造成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越来越大。可以说,过去我们是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有追赶的心态、办追赶型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是存在历史欠账的,“矫枉必须过正”,我认为甚至可以适当牺牲一些效率来追求公平。

    因为,教育不公平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部分老百姓对教育的不满、社会对教育的抱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不公平造成的。择校、异地高考等焦点问题,背后也是教育公平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应是重新调整社会阶层的有效调节器,教育不公平会导致贫困人群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阶层固化容易引发更多社会矛盾。只有使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才能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如今,不仅是教育领域,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面临着公平问题,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推进公平的时代已经到来。

    推进教育公平难在打破利益格局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朱永新:整体上看,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教育差距巨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校际发展也不平衡。尽管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均衡资源配置的努力,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有较大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西部女童、残障孩子的教育保障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另外,在招生考试、就学等问题上还有因权力没有被有效制约而产生的不公平。

    记者: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朱永新: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了教育投入的不均衡。

    当然,政府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原因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教育资源配置不能以市场为主,而应政府与市场配置两条腿走路,以政府为主。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在教育上一方面管得太多、太死,应该交给市场的部分没有交给市场;另一方面在自觉发挥资源配置主体作用过程中,又管得不够科学。

    例如,政府在教育经费配置中,表面上按照生均经费公平配置,但由于过去教育系统专项经费太多,很容易导致“跑部钱进”,名校得到更多资源,不断产生新的不公平。即使政府公平配置资源,但名校基础好、资源足、人脉多,不仅能从政府拿到资金,还能通过市场配置拿到更多资源。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向薄弱学校更加自觉地倾斜。

    我今年的几个提案,如《关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提案》、《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提案》,都与政府资源配置有关。

    记者:促进教育公平提出多年,推进工作的主要难点在哪?

    朱永新:第一,思维惯性的阻碍。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追求效率优先的思路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教育界普遍存在追求教育GDP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拼命向重点学校投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教育怪象。

    第二,从推进工作本身的难易来说,短板的形成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要补齐往往需付出更大努力。

    第三,推进教育公平需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这也许是最根本的难点。其实,教育不公平的问题由来已久,为什么有些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原因就是利益格局难以打破。比如,一些特大城市的择校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甚至催生了一种社会文化。我曾听到一位父亲说,如果我的孩子进不了好学校,我的脸往哪搁?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决策者对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的处境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进行改革的紧迫感不足,说白了,是因为政策制定者的孩子往往能上好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推进教育公平不能仅靠教育系统内部,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实现公平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记者:您觉得推进教育公平关键何在?

    朱永新:推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根本途径是政府要自觉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推进公平既要坚决,本身也要讲效率,要走阻力最小的道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记者: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在要素的选择上,怎样更加有效?

    朱永新:首先要明确,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谁站在讲台上,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全国各地近几年推行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有效推进了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是师资却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均衡配置。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西部和农村留不住优秀教师,“割韭菜”现象严重,不仅“孔雀东南飞”,连麻雀也在东南飞,只要能飞的都飞了。

    两会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教师向我反映,农村教师的工资太低了。一位特岗教师对我说,他一个月工资只有1400元,这样的待遇怎能留住好教师?政府虽然已出台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但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同时,建议开展校际对口支援,还可以建立“学校共同体”。我还建议组织退休教师到薄弱地区支教。一些退休教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余热却难以发挥。国家可将此作为一项工程来推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