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教育放权改革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而该校五年级(1)班学生郑雅的家长对简政放权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办学开放程度加大了,家长到校观摩课堂、参与活动的机会增多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表达并被认真接纳了。

    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管办评分离”。过去,教育局既是决策者又是评判者。教育局从权力主体退位后,学校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那么,谁来担当监督和评价的角色?

    顺德教育局请来了第三方——广州一家专事评价的专业机构,请他们先期调研,并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设计出适合顺德特色的学校自主评价体系。目前,这套评价体系已在学校开始运转。

    据陈锡钊介绍,这套评价体系主要由5项一级指标(规划与管理、教师发展、育人文化、教与学、学生发展)、12项二级指标和28项三级指标构成,囊括了学校自主发展的方方面面。评价分两个阶段,先是学校比照这些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实现自主规划、自我实施、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然后才是外在评价。为了接受公众监督,该体系专门设计了“利益相关者”调查,包括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饶有兴趣的是,该体系还专设了一项“学校增值评价”内容,动态监测学生阶段性学业变化,建立模型,分析各种因子的影响。 

    徐国元说,放权以前,校长们找局长是常事。自打还权后,尤其是第三方评价实施后,校长们不用找局长了。在他看来,校长干得好不好,现在不是局长说了算,更多的裁判说了才算数。而这些,正是徐国元预期的结果。

    赋权:社会对教育从指责到支持

    容桂蓓蕾幼儿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办园,曾因投入不足濒临倒闭,后来幼儿园被私人承包,同样因缺少投入,设施设备老化,教师和孩子喝水一度都成了问题。

    2010年,在顺德事权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容桂青少年成长促进会(NGO)”,承接了政府下放的部分事权。2011年7月,容桂街道正式将蓓蕾幼儿园交由NGO托管。

    会长佘永亮请幼儿园把需要改善的设施列出清单,然后分发给青促会会员。很快,按最全的标准配置的教学用具送来了,老化的管线更新了,饮水系统也装进了班里。

    青促会会不会在幼儿园盈利?面对记者的疑惑,容桂街道教育局常务副局长余锦团笑着说,政府监督大方向,确立幼儿园“非营利机构”性质。钱就放在幼儿园的账上,青促会负责日常监管,每年盈余不得超过5%。青促会成员都是当地的青年企业家,他们自掏腰包更新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现在,幼儿园设施条件好了,管理水平上去了,收费却没有涨,吸引了大批幼儿入园。

    自从有了青促会这个新“婆婆”,园长李淑芬再也不愁经费和办学设施了,她和教师们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办园质量越来越好。“有了‘新婆婆’罩着,基本不去找‘老婆婆’(教育局)了。”李淑芬说。

    托管一年多,佘永亮有了新的认识:非营利机构并非不盈利,要办好幼儿园,还必须让它盈利,关键是钱要“取之于园,用之于园”,实现良性循环。他计划再接管4所幼儿园,招聘专业管理运营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

    而在余锦团看来,权力分走了,上门求自己办事的人少了,他这个“小”局长清静了,可以好好研究教育了。“我们街道光幼儿园就有41所,过去政府包揽一切,大事小事都来找我们,根本管不过来。现在,有专长、有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监管,既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又创新了管理方式。”余锦团透露,将会在街道其他幼儿园推广这种模式。

    在龙山中学,“社会力量资助学校办学理事会”成为学校的好帮手,这些帮手由校友、社会贤达、村居领导组成,直接参与学校安全、德育、教学、体育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他们资助学校,提出咨询意见,参与学校绩效考评。当学校遇到社会上的“麻烦”事儿时,他们会出面“公关”、“摆平”。

    在勒流中心小学,“教育发展委员会”引入了家长、校友、社区代表等社会力量,协同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他们的参与,改变了原来校长等一班行政人员孤军作战的局面,学校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

    在容桂街道,校校都成立了校务咨询和监督委员会。

    还有顺峰中学的“和美教育促进会”、青云中学的“校友参事会”……

    顺德人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校的大门一旦敞开,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纷纷参与进来,决策咨询、管理监督、资助共建、参事议事,忙得不亦乐乎。顺德教育忽然多了这么几股力量,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老百姓对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指责到现在的参与—知情—支持。而这些,也是徐国元当初没有料到的。

    在汲取民智中尝到甜头的顺德教育局,决心把教育的权力下放得再多些,把教育的大门敞开得再大些!

    2011年,区教育局成立了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通过公开招募,聘请了26位智囊人员,他们来自学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学校,这个智囊团直接参与顺德重大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行下效,现在,半数以上的镇街教育局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2012年,顺德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区教育局赋予这个协会“民办教育行业自主管理、水平评估、荣誉评定和质量监督”等管理职能和权力。譬如民办学校招生,过去常出现违规,政府每年发文却屡禁不止。现在,民办教育协会在招生前把各民办学校领导召集在一起,协商约定招生时间,划定底线。民办教育协会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

    2012年,顺德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成立,这个由15名顾问、19名委员组成的委员会,带有行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对全区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咨询、协调、服务与指导。海信科龙(广东)空调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朱尹涛评价说,过去体制下的校企合作,制约着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和用工需求,什么都要通过政府部门去计划和协调。现在,职教发展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不但不设卡,还主动做校企的“媒人”,校企双方合作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了。

    2011年,顺德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会兼职督学”赋予其督查权。至此,顺德初步形成了由政府指导性管理、学校自主管理、行业自律性管理,社会、社区、社会贤达、企业、家长、校友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开放型教育治理体系。 

    在新的教育治理体系下,顺德教育局的权力明显小了,放权之后的教育局又在忙些什么?

    “当然在忙教育改革发展的大事啦!”陈锡钊告诉记者,改革前,教育局机关干部的精力被事务性的杂事缠住了,根本无暇到基层调研,只有学校出了问题才着手去解决,这样的被动管理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权力下放了,找教育局的人少了,有时间静下心来,谋划教育改革的长远大计了。“把握方向、制定规划和办学标准、提供保障、设计管理流程、加强督导督查,确保学校自主办学、依法办学,这才是我们该干的正事!”

    放权,让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瑞兴有了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他对比说,政府集权管理下的学校是“等、靠、要”,什么都指望政府去化解;放权之后,校长可以根据市场及企业需求,及时配置人、财、物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共赢。他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政放权:“使人、财、物各种要素实现最大化,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顺德区教育放权一览表

    人事权

    1.教师聘任管理 由学校聘任,尤其不聘和解聘教师权限,由学校决定,区、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核准和备案职能,不行使审批职能。

    2.干部聘任管理 学校中层干部由学校聘任,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和备案,区、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不行使审批职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聘任,由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区教育局备案。

    3.教师行为规范管理 对教师的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权限,由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对教师的开除处分权限,由区教育局决定。

    4.教师招聘管理 在全区教师招聘政策框架下,学校提出岗位用人需求,学校制定招聘公告,学校或镇(街道)组织面试流程,学校提出是否递补招录。

    5.人事档案管理 镇(街道)属教师人事档案由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区属学校教师由区属学校管理。

    6.教师工资管理 国家工资部分:镇(街道)属教师国家工资晋升由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级人事部门审批;区属学校教师由区教育局会同级人事部门审批。绩效工资部分:在区、镇绩效工资政策框架下,由学校制定绩效工资方案。

    7.教师培训管理 校本培训由学校自主安排。

    财权

    公用经费按生均标准下达指标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编制预算,其人员经费、行政运行、教师培训、设备购置、修缮等开支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区镇两级相关行政部门只负责监管,而不再干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