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并且依靠学生,就会有惊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汪亮亮 荣洲标

    “大家好,欢迎参加‘合作与成功’主题班会!我是主持人向明钰。”“我是主持人吴佳怡。”“我是主持人梅雨佳。”“我是主持人陈小倩。”标准的普通话报幕,大方得体的台风,简单的一个开场,显得专业范儿十足,令记者不禁误认为这是某档少儿节目的录制现场。然而,这不过是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六年级(1)班的例行班会。

    “我们班的班会,从选题到策划组织,全部由孩子们独立完成。我只在做PPT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些技术指导。”说这话的教师叫刘晓琳,是六年级(1)班的班主任,也是日前获评的武汉市中小学“十佳班主任”。

    刘晓琳身材偏瘦,戴着一副眼镜,由于多年超负荷工作,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然而对于班主任的工作,她却有一套绝活。

    5年前,刘晓琳开始在班上实行民主管理,和学生一起制定的班规共计129条,6000余字,极其详尽,对教师、常务班长、值日班长、事务管理员、专项活动管理员的规定,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职责划分非常清楚。曾有媒体质疑,从小学就让孩子受到这么多的束缚,是否会扼杀他们的天性?

    然而自从用班规约束师生行为以来,不仅班级凝聚力大增,学生乐在自我约束之中,老师也从班级琐事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精力思考每个学生的发展。

    “相信并且依靠学生,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就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刘晓琳说,现在孩子们能自主组织班级各项事务,“趣味运动会”、“元旦联欢会”等,全部是学生自己组织。

    班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刘晓琳认为:“今天的学生,需要教师的爱,不仅仅是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与智慧。”从教至今26年,担任班主任就有25个年头。很多教师认为当班主任费力不讨好,但她的热情却从未消减。

    班上孩子亲热地叫刘晓琳“妈妈”,因为她比妈妈还细心。在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甚至身体上的点滴变化她都能了如指掌。但刘晓琳平时对自己却显得“不拘小节”,就算住进了医院,到了上课时间,也会条件反射地拔下针头就往学校跑。

    学校校长余其芳介绍,据学校记录,26年来,刘晓琳只请过4次假——父亲去世、产假、丈夫出车祸、公公去世。

    对亲人有割舍不下的爱,对学生,她的爱更是无边无际。多年前,曾有一个特殊的学生让刘晓琳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一岁时高烧脑部严重受损留下后遗症的女生,上三年级还不会拿筷子吃饭,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

    刘晓琳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学会有尊严地生活。每天为孩子准备应对天气变化增减的衣物,陪着上厕所,甚至在她将大小便拉在裤子上时,悄悄地为她清洗、换衣,并耐心地教她拿筷子和握笔,手把手教会她写作业。

    对于那些留守或单亲的孩子,刘晓琳都格外关心。因为要照顾的学生太多,辗转奔波之中,有时到了晚上八九点,她连饭也顾不上吃,又急忙赶去下一个学生家里。“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就像阳光,要照耀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她说,“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