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生需要“保障网”与“解压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路上 (CFP供图)

    改善教育民生是改革动力之一。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需要双向发力、双面拓展。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教育民生编织“保障网”;也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为教育民生装配“解压阀”。

    ■阮成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寄托如此之多的希冀——它连着当下与未来、现实与理想;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承载如此之重的使命,它一头连着国计,一头系着民生。教育纳入民生,反映了党和国家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革。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应以增进教育民生福祉、缓释教育民生压力为突破口。

    教育民生缘何“压力山大”

    由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家庭普遍将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作为民生目标,教育自然也就成了千家万户难以言弃和不能避开的一种民生压力。

    内外因素作用下的教育民生压力。教育成为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大计,意味着教育不再是一种超出多数人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享受不了也并不依赖的奢侈品,而是成了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家庭离不开、少不了的生活必需品。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体系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压力。外在压力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等;内在压力来自于所谓“人民压力”,即“家长方面和现有的与未来的学生方面的压力”,具体地说,是家长和学生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同样指出,“每个人都对教育有所期待”,这“对教育系统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压力,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有时是远远地超过了其所能及的程度”。

    社会转型带来教育民生压力。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与安定,成为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教育逐步由政治、经济场域走进社会场域,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人口流动和人的发展诉求日趋强劲,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发展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环境下,这些矛盾更显得复杂与纠结,成为横亘在教育和人的发展面前一道道障碍和难题。于是,教育的福利性与公平性受到种种质疑和挑战,成为一种突出的民生问题,教育民生成了更多家庭的“压力山大”。在2011年全国教育形势分析报告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出的“入园难”“择校热”“学生减负”“高考改革”“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师德建设”“教育投入”等8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样样牵连教育民生福祉,样样成为教育民生压力之源。

    缓解教育民生压力难在哪

    现阶段教育民生压力,主要是国家与公民之间教育权义关系的非对称性,教育的公平性、福利性不足。

    教育民生压力受制于教育利益分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造成教育经费相对不足,面临巨大财政压力的教育系统不得不转而向家长和社会来寻求资金,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虽然这一改革促进了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教育民生压力并没有因此缓解。因为,它造成教育机会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的竞争性分配,与以权力和金钱为依据的赞助性分配的双轨制;加之与入学、升学、就业等相关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户籍、居住地、学校等级等因素捆绑在一起,导致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利益分化甚至走向固化。

    教育民生压力带来新的教育公平问题。在这种特定体制机制下,人们对教育的期盼与焦虑并存,充满纠结。一些人“有学上”无忧,一些人仍面临各种各样的“上学难”;一些人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又萌生“上好学”的新诉求;一些人不满足于“上好学”的一般性政策安排,而是希望能够上好学校、进好班级、挑好老师、选好座位,以获得好的成绩,能上好的大学、选择好的专业,将来进好的城市、找到好的工作;一些人虽然上了学、获得了文凭,却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适岗位……这一系列教育民生压力的产生,反映出教育资源总量还相对不足,教育质量还不够高,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还相对短缺;同时也有一个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后者更是牵动老百姓的神经,带来一种相互攀比、集体焦虑,以及各种各样的相对剥夺感的袭扰。

    教育民生压力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现阶段教育民生压力主要表现在区域、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成本过高,以及由于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社会成员的公平参与权、选择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应有保障,在教育上承受相对过重的经济压力、机会压力、竞争压力、发展压力。这种教育民生压力,既可能成为人们竞相获得教育福祉的动力,也可能成为一种挑战、焦虑、负担、烦恼的缘起。由此,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

     提供“保障网”和“解压阀”

    教育民生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教育民生压力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对政府及相关教育政策的认可度、支持度。可以认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与教育民生福祉成正比,与教育民生压力成反比。越是能够有效增进教育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就会提高;同样,越是能够有效缓释教育民生压力,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因此,现阶段教育民生既需要“保障网”,也需要“解压阀”。

    为教育民生编织“保障网”。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教育民生保障需要从法律层面调整国家与公民的教育权义关系,形成新的教育权义结构,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内容的教育公平保障机制,充分确立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和实现发展的权利。为此,应在现行教育民生政策基础上,以“兜底线”“补短板”为重点和突破口,达到“保基本”的基准线。这里的“基本”,是指法律保障的社会成员人人普遍享用、不以竞争和排他方式获得的一种教育基本福祉。它与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发展权相联系,同户籍等各种体制性因素脱钩。为此,要科学合理地确立所“保”的“基本”之内涵与基准,如何“保”及由谁来“保”的方式与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框架下,教育民生保障应当是政府主导、区域协同、社会参与,遵循系统性、普遍性、公平性原则,根据教育民生需求结构的内在逻辑,建立以弱势群体为重点、全体人民普遍分享且相对平等的教育设施及制度保障系统,编织一张惠及全民的教育民生安全“保障网”,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为教育民生装配“解压阀”。在进入发展型社会当下,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家庭从教育的入口——幼儿园或小学,就面临着“入园难”和“择校热”的困扰。一旦进入教育的流水线,孩子和家长不仅面临每一个教育层次和阶段的出口和接口的挤压、再“排队”,而且,这种压力还进一步投射到孩子每一次测验、每一场考试之中。以至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极力提倡“减负”,甚至下达种种严格的“减负令”,可是家长们却不太买账,甚至想出各种法子给孩子“加码”“添料”,生怕自己“减负”会吃亏。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寻思让孩子去国外上中学甚至小学,似乎可让孩子免受种种学业压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教育改革的“硬骨头”和“险滩”,无不与教育民生压力相关。“啃硬骨头”和“涉险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教育民生装配“解压阀”。

    教育决策与治理缓释教育民生压力。近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正是为了缓释教育民生压力。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把准现阶段教育民生压力的形态、类型、结构、来源及其形成机制。从教育的入口、接口与出口,从教育的起点、过程与结果,从教育的质量、效率与公平,从教育的规模、层次与结构,从教育的培养、评价与选拔,加以考察与剖析,找到其中最突出、最薄弱和最严重的问题与矛盾,突破最深层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整体性治理。以此克服教育民生政策的碎片化倾向,加强制度设计和体系定型化,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获得性公平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竞争性公平。从而,让人民群众在获得教育民生福祉的同时,对教育少一份攀比失衡,多一份合理预期;少一份疑虑埋怨,多一份理解信任;少一份相对剥夺感,多一份相对公平感;少一份焦虑纠结,多一份满意度。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