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再超越 一路辉煌一路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既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又有风光旖旎的黄河三角洲风貌,更有全国闻名的胜利油田。这,就是东营职业学院的所在地—东营市。2001年7月,在黄河一路高歌填海造地中,在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万丈豪情中,东营职业学院应运而生。2010年11月,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批准学校成为第二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天降大任于斯,全体师生员工以只争朝夕的恢宏气势,挥舞如椽巨笔为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的发展谱写出又一新的华丽篇章。

    2014年3月25日,东营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工作经验在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直播间播出;3月27日,东营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登上了《大众日报》教育版头条;3月28日,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在东营职业学院成立;4月15日,东营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精彩纷呈的国家骨干校建设成果,把学校推进全国高职院校的一流方阵。

    抢抓机遇

    占领高职教育发展制高点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交汇叠加,赋予了东营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也为年轻的东营职业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背景。东营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国家骨干校园地。

    创新管理方式。政府和学校创立了自上而下的网络化管理机制。东营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规划、建设、学校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骨干校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项目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分管院长为成员的学校骨干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内容的整体规划等;并且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和项目监控办公室。各建设项目成立了项目组,由所在二级学院院长、职能处室处长任组长,专业带头人任专业负责人,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

    构建保障体系。东营市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东营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规范了项目建设运行、资金支付与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以及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行为。学校建立起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四级目标管理机制,即学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骨干校建设办公室和监控办公室,职能组与专业项目组,专项项目组四个层次,分年度制定任务目标,按月度制定任务分解表,根据任务目标制定年度、月度工作计划,人人有任务,层层抓落实,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高效率。

    确保建设成效。学校国家骨干校建设办公室建立起周报月结的督查机制。各专业项目组每周汇报上一周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本周的任务安排;职能组、项目组每月汇报上月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建设办、监控办定期督查,职能组实时跟踪督导,《工作简报》、动态《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柱状图》适时反映工作进度,及时发现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提出整改方案。建设期内通过工作会、推进会、研讨会、调度会、总结表彰会等完善项目建设考核体系。从项目日常考核、中期考核、年度考核、验收考核几个方面,构架起项目建设考核机制,把考核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考核成绩与评先树优、教师职称评聘相结合,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引领带动

    铸就区域科技文化高地

    学校以打造科技文化高地为己任,积极构建研发、推广、培训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成了东营市应用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中心、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为黄蓝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打造科技研发高地。学校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出发,突出石油产业、生态农业两个领域,坚持“重实际、重应用”的科研服务理念,构建了研发、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市政府部门向学校全面开放50个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建立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研究院、石油化工应用等18个研究院、研究所,并建设起东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承担了与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联合开展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4项,承担了“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精细时深标定三项技术方法研究”等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星火计划项目2项。建设期内,立项市级以上纵向课题114项、结题33项,完成横向课题72项,获国家专利249项,21项专利转化、转让,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2269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社会培训中心。学校是山东省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东营市创业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等,也是全市教育、建筑、金融系统教育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了石油装备、石油化工等培训基地。自骨干校建设以来,积极为再就业和在岗人员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提供培训,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4.63万余人次,并为新疆疏勒县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当地未升学高中毕业生提供了免费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训了大批技能人才,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带动区域文化繁荣。黄河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湿地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黄河三角洲碰撞、汇聚、融合,在新世纪逐步成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因此,学校成立了黄河口旅游文化研究所、东营市现代文化创意研究院等8个文化社科类研究所,精心提炼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升华区域文化的品格层次,着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并精心编纂了《黄河口特色旅游文化》、《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等著作,推动了东营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丰富了黄河口旅游文化内涵,其中《黄河口旅游文化研究》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课题。学校师生参与创作的动漫专题片《繁星点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石建勋老师开创了黄河口湿地画派,创作的以湿地为题材的画作多次入选文化部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并有百余幅作品被美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学校整合校内外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的力量,积极推进校园文化专题研究和建设,全面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品位、层次和影响力。

    硕果累累

    一路辉煌一路歌

    三年来,东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构建起“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整体面貌、师生境界发生了深刻改变,走出了一条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骨干校建设之路,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打造了领航的航母。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东营市将校企合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制定了促进和保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系列文件,落实了实习学生税收优惠、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生均拨款等方面的政策。政府主导,创新“四方合力,三级推进,双主体育人”的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了校企良性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学校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校企一体化办学试点,成立了万达学院、中锐汽车学院等6个合作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明晰权责,共同投入,共担风险。

    现代职业教育框架初步形成。由市政府主导,成立了由东营市政府部门、各县区政府部门,各经济开发区,有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等68个单位组成的“东营市职业教育集团”。由学校牵头,联合胜利职业学院、东营市技师学院、各县区职业中专和职教中心共9所院校,组建了“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共建共享了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高。东营市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石油与石油化工基地。依据黄蓝国家战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服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学校重点建设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6个专业,增设了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油气储运技术、光机电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产教融合更加紧密,形成了6大优势专业群,新增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1个。建设期内,经过调整和优化,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显著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明显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凸显。按照“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个对接”的思路,即:贯穿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6个重点建设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了“现场—理论—仿真”螺旋上升式等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参照区域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以“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领域公共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职业证书课程”为支撑平台,构建了“支撑平台+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双师型”教学团队日益成熟。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测评,组织教师赴国(境)外培训104人次,各类国内培训2715人次。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和教师研修工作站,创新教师“教学、生产双栖身份”的培养机制。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1%,重点建设专业达100%。439名教师先后通过职教能力测评,专业教师对411门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占全部课程的60%。从企业生产一线及高校招聘引进高技能专业教师27名,建成804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595名兼职教师承担了专业课教学任务,学时比例达到了50.5%。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