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驶入发展“快车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4年3月25日,山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对已有64年建校历史的山东师范大学来说,这是继2012年入选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后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山东师范大学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建校6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现有25个学院,82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个。2012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植物与动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2012年)中,18个学科参评,11个学科进入前50%。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协调、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名师云集 育人质量过硬

    建校以来,章益、傅统先、田仲济、薛绥之、庄维石、严薇青、冯中一、秦西灿、刘祚昌、安作璋、管梅谷、王明德、留润洲、张鹤云、陈龙飞等一批名家在校专心执教,潜心学术,奖掖后学,精诚奉献。今日的山东师大,名师荟萃,人才济济。现有教职工2296名,其中专任教师18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94人,正高级职称362人、副高级职称705人,博士生导师134人。7人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全国“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选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8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人9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先后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效果显著。目前学校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著名学者、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生中现有国家杰青近20人,列全国高校前50位。学校多次代表国家、山东省赴国外演出,多次参加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重要演出。近年来,学校学生2次获得残奥会冠军,连续8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冠军,在国际、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700多项。

    拓宽思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打造人才培养的“山东师大品牌”。

    目前全校82个本科专业中有师范类专业20个,师范兼非师范专业2个,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和优势,以文理工经管法等应用型专业为主体且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主动适应发展需求,在保持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引导有关专业积极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实施“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科交叉和文理交融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在统一的大类培养方案下,在各学院接受1到2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后,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业成绩,组织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拔。同时全面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名校工程重点专业为主,结合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3年在16个专业组建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律师、卓越拔尖人才等四种不同类型的实验班,遴选优秀拔尖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卓越班实施小班单独授课,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强化校地、校校、校企协同培养育人新机制,同时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全面改革。

    打破学科门类,在除艺术、体育、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允许学习成绩前15%的学生入学一年后,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依据学业成绩和选拔考试,进行跨学院二次专业选择。

    对学生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创新创业中心,支持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创业训练与实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提供研究经费支持。

    为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视野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学校积极致力于与国(境)外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搭建国际学习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国(境)外学习经历,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守特色 打造基础教育高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根。作为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师院校,山东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积累沉淀了鲜明的教师教育优势与特色。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齐全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同时拥有这两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是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牵头单位。学校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山东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基地等多个服务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培训机构。在全省各地市建立了40多个重点实验基地。在山东省基础教育骨干教师中,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占40%以上,素有“全省教学名师,近半数出自山东师大”的美誉。学校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大批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成果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学校已发展成为山东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山东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山东教育决策智囊库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辐射源。

    为了培养“上得了讲台,教得好课”的优秀师范生,2012年,山东师大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校字号”的教师教育学院,打破了原有师范专业多部门单打独头、分散管理的状态,让师范生培养有了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学校以组建卓越教师班为契机遴选优秀学生,按照“厚基础、高素质、专业化”的原则,围绕造就优秀教师的宗旨,培养具有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宽厚专业基础知识和初步科研能力,具有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较强的教学工作适应能力的师范生,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学校与重点中学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在卓越班实行“双导师”制,每名学生都将得到学院专任教师和重点中学骨干教师在专业学习和教学技能两方面的共同指导。学校与部分地市教育部门合作创建“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遴选建设一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构建“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学实习—教学研习”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整合旗下山师附小、山师二附中和山师附中等中小学资源,成立了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进一步夯实了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更多实习实训平台,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传承优秀文化 涵养优秀品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六十余载滋兰树蕙。山东师大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矢志不移地研究、传承、弘扬齐鲁文化,与坚持和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相统一,大力倡树“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重教崇德,潜心育人。培育学校师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格特质,成为山东师大人的自觉追求,成为学校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山东大学欢迎你     下一篇: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