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嬗变 创新 服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省、市领导察看我校创新大赛作品

    省特级教师张忠树指导学生实习

    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4年,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认定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部门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暨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11年5月成为首批1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之一,2012年6月成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2013年9月4日,被省教育部门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多年来,学校秉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抓内涵、精管理、提质量、谋发展”的办学思路,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等。

    嬗变——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1.整合职教资源,实现学校跨越发展

    “小、散、弱”是当地职业教育十几年前存在的普遍问题。2005年3月,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江都职教资源整合方案》。2007年8月,区政府部门决定学校易地新建。2009年9月1日,学校迁入新校区,实行职业教育统一办学统一管理。2010年被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暨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实现了学校跨越发展。

    2.建设创新实验区,促进学校升级发展

    2011年5月,区政府部门被正式确定为首批1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之一,创新实验区建设成为学校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两年多来,区政府部门制定了《江都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六个方面深化改革;出台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专门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和特聘兼职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建立学生创业基金和师生创新基金。

    3.创建国家示范校,强化学校内涵发展

    两年来,学校强化内涵建设,一是建立横向共享、纵向推进的“三保障三考核”国示范建设运行机制,“三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三考核”,即纵向推进、责任到组、考核到人的“学校考核→创建办公室考核→项目建设小组考核”机制,有序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二是国家示范校建设落实“一个合作、两个强化、三个创新、四个服务”举措,即“校企一体化合作,强化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为企业、“三农”、社会和全省与西部服务”,丰富学校的内涵,创新学校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品位,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贡献水平和引领示范作用。

    创新——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和职业标准深度对接,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实施“订单式”、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多证书”制等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吻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基本维修、懂一定管理的多岗一体”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引企入校,领校进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桥梁,构建了“校企一体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亚威、江苏一重、扬州光辉、龙川钢管等1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培养班级达6个,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该专业以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照,结合学校及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创新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教学内容,开发教学项目,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定师傅,放假时间参照企业执行,其它时间跟随师傅进入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授课教师由企业和学校专业人才共同组成,授课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践,切实做到了“学生”与“学徒”的有机结合。

    2.创新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学校注重突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制定研发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建设了30门网络课程、30门精品课程、特色教材21部,建成了4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教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教学,使专业教学对接生产过程,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课堂效率。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分层次递进发展思路,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将职业岗位能力嵌入课程体系,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嵌入课程内容,将职业岗位操作规范嵌入教学过程”的“三课程四步骤五化课改”的课程体系,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教师与师傅相结合、学生与员工相结合、教室与车间相结合、作品与产品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全过程多维度校企融合,形成立体多元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校企共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学校注重练好校企合作的“太极推手”,注重“伸、推、握、拉、立”五种招式,即“伸,就是把手伸长,厂内设室,教研外置;推,就是把学生推出去,厂内设校,产学结合;握,就是校企握手,厂校合一,订单培养;拉,就是拉来企业,校内设厂,产教对接;立,就是自办企业,创建公司,学练结合”,使“校企一体化办学”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了一批围绕重点主干专业的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与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江苏江都建设集团、南京维色动漫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紧密型实习基地59个、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数69个,使学生专业实习全部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工作方式完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

    学校还建有“起点”汽车沙龙、凯瑞会计服务公司等多个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基地,2013年上海皆悦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学校共建江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的校企共建内燃机气门金加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2学徒制实训基地、江都软件园维色动漫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项目建设等都已初见成效。

    4.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合作、铸造品牌

    两年来,围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一是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吻合企业需要。依托“校企一体化”办学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紧紧围绕本地特钢生产加工等六大主干专业群和应用韩语等新兴专业,建成了数控技术应用等3个省级品牌专业和建筑、数控专业2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二是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满足群众需要。如学校的韩语特色专业积极与韩国驻华使馆联系,先后与韩国大真大学校和湖南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采取初中毕业“3+4”模式和高中毕业“1+4”模式,开通本科留学“直通车”,从而满足了本地部分群众孩子出国留学的需求。三是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3年,学校297人参加省对口单招考试,公办本专科上线292人,上线率98.3%,名列扬州市区第一;近年来,学校50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

    5.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校企互通、专兼一体

    学校秉承“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以培养“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师和职业教育拔尖人才”为目标,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采用“一遴选二培养三带动四聘请”的方式,依托大中型企业,完善教师“校企轮岗制”,支持企业技能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项目教学团队”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开展“管理干部比作风,看谁的工作绩效高”,“教研组长比科研,看谁的研究成果多”,“骨干教师比引领,看谁的示范作用大”,“年轻教师比教学,看谁的专业成长快”,“教辅人员比服务,看谁的吃苦精神强”等“五比五看”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有高级职称教师96人,江苏省市特级教师、领军人才、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科带头人62人,聘请5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42名专家级人才指导专业建设,有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56项,选派10名教师赴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修培训,安排158人次专业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养培训,有4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和省级期刊或报纸上发表,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任教师队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