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风难止源自评价观偏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常生龙

    尽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发文,严禁中小学在暑期成建制地补课,但一些学校依然我行我素。前两天,在湖南长沙,就有部分中学因暑期全班集体补课并收取费用,而被《长沙晚报》曝光。

    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补课?一方面与政府的政绩观有关。教育作为公共服务,政府每年都有大量的财政投入。有了投入就要看绩效,而且最好是量化的数字。因为中高考的成绩和排名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自然成为政府考量教育系统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与社会的评价观有关。社会评价一所中学水平高低时,依据的也往往只是升学率。每年中高考成绩揭晓之后,排名是社会关注热点。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学校自然会特别在意考试成绩和排名。

    暑期补课也与教育的质量观有很大关系。衡量一位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在不少学校里还是升学率。以此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教师们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奖金,而是自己的声誉。

    一些学校之所以敢于违禁而行,大张旗鼓暑期补课,除了上述政绩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之外,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也是事实。而要解决中小学节假日补课问题,需要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从多方位来认识教育、了解教育,学会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各具特色的学校。同时,加大教育法规的执法力度,不让补课像“破窗效应”那样蔓延出去。此外,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暑期生活,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

    上海市在禁止暑期补课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两次参加PISA测试,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了上海的基础教育在世界的方位。有了这样的基础,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在暑期不能补课,社会能够理解,学校积极配合,家长也表示支持,禁令执行起来也就顺利了。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