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权力约束消弭习惯性质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对优质教师资源的渴望,很多时候会冲破理智,而沿着教育不公的路径去习惯性质疑。

    ■李妍

    一说到孩子上学,家长操心的事情就多了:学校好不好?班级好不好?班主任、任课教师好不好?近日,浙江慈溪一群焦急的家长就联系到了当地媒体。他们的孩子在慈溪城区中心小学西部校区读书,即将升入三年级。前几天,他们得知,已经教了孩子两年的数学教师要换人。而换人的原因,他们认为背后有猫腻。有消息说学校这次把优秀的教师调到一年级,是去教领导的孩子。学校对此回应称,每年都有领导子女入读,学校绝不会刻意安排教师。

    数学教师换人,究竟是正常教学调动,还是优秀教师被刻意安排去教所谓的“领导子女”?这个消息先不去追究真假,其实质都体现出家长对学校不信任,或者说暴露出家长对当下教育环境不信任。说白了,在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稀缺品的环境下,对优质教育、教师资源的争夺有时沦为了权力或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游戏。这让人们对教育公平抱有疑虑,对权力择校乃至更为严重的权力择师,哪怕有时候似是而非也依然深信不疑。这是人们对教育不公问题投出的不信任票。众所周知,就在前几年,择校之风盛行之时,“权力择校”就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象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教育部文件曾多次要求各地治理择校乱收费问题,但各地治理“择校热”的措施大多无疾而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行政权力干预到学校招生,公职人员子女求学可以暗箱操作、随意“加塞”,这导致择校问题积重难返,教育不公问题日益凸显。

    现在,浙江慈溪这所学校家长忧虑的“权力择师”,无非只是“权力择校”的升级版。人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既然权力的力量大到可以随意择校,它也完全可能有力量去撼动一所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把优质教师据为己有。尽管在这件事上,基于想象的猜疑,可能远远大于对事实的考证,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对优质教师资源的渴望,很多时候会冲破理智,而沿着教育不公的路径去习惯性质疑。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破除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习惯性质疑呢?当然是充分约束权力,筑牢制度防线。今年初,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19个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防止择校,就近入学,制度给出了具体实施城市名单和时间表,这走出了确保教育公平的第一步。但下一步,学校能否做到阳光招生,切实防止权力择校,恐怕还是要看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对权力运行的约束程度。

    教育公平问题,说白了,还是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公平分配的问题,而教育资源的核心就是教师。在当下各校办学质量存有差异的情境下,以制度规定划片就近入学,避免“择校热”,还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要避免权力继续钻空子择校,避免权力“择校”不成反去“择师”,或者择校变成择学区,恐怕还需要实施诸如教师资源在各校之间充分流动等有助公平的措施,才可能消弭家长对教育公平的习惯性质疑。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