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线,让湖南职教精彩无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新学校常规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充分利用空间、微信、微博进行教学、学生等管理和就业、后勤、技术应用等服务,实现了学校日常管理人性化、简便化。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显泽 舒底清 陈拥贤等)

    工艺美术职院:网上搭建心灵家园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设了“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和心育实体平台“怡心馆”,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空间怡心园”里有各系(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有心灵有约、心灵盛宴、心理沙龙、成长训练营等栏目,有1581个心理学资源和两个交流群。教师依托“怡心园”实施课程教学,有效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超时空交互,极大程度地实现了个别化教育

    “怡心园”利用网络的开放、便捷等特点,通过主动访问学生空间和吸引学生来访,觉察学生需求,以留言、私信等方式及时疏导服务,增强了心理预警。通过建成丰富、优质的心理资讯,引导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心理知识并展开交流探讨,确保了心育工作的受传平等、多维互动、深度共振,营造了“自助-他助-互助”的心育模式。

    “空间怡心园”运行3年多来,吸纳好友8447人,空间来访量达885898人次,回复学生私信、留言分别达798封和5019条,解决学生各类心理困扰近2500余例,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温馨港湾”。

    “空间怡心园”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创新:

    载体创新。弥补了传统心育工作的不足,构建起集心理知识教育、日常咨询辅导、活动组织引导、心理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网络心育机制,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路径、无死角的心育目标,深受学生喜爱。

    观念创新。以积极心理学导向,变革了旧有的病理治疗心育模式,充分尊重个体价值,挖掘个体潜能,实现了学生的发展性引导。

    机制创新。打破了原来的个人主义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师生团队合力开展心育工作共同发展健康心理。

    长沙民政职院: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空间采取了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推进措施,创新了课程整合方式及其教学方式。

    即:通过解构工作,规划课程资源和创设教学方式:按5-10分钟学时要求,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归库管理,用表格教案等形式系统集成碎片化资源用于实施课堂教学或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在线学习压缩课堂讲授比例,采用空间-ISAS等方法,让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指导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者主动学习,使成为知识、能力内化场所,并利用空间进行答疑、讨论、指导,表现为内容实用化、资源碎片化、教学表格化、课堂方转化、互动多样化,有效破解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相脱节、课程资源表现形式及教学方式对高职学生缺乏吸引力等难题。

    目前,全校已经形成了由874门课程组成的空间资源课程墙为支撑、由空间-ISAS等多种教学方法构成的翻转教学形态。

    转变教学方式的做法有如下几种:“内容实用化”的课程资源选取方式。“资源碎片化”的课程资源呈现方式。“教学表格化”的课程资源集成和课程学习方式。“课堂翻转化”的学习组织方式。“互动多样化”的教学互动方式。

    推行学习空间,大规模整合了教学资源,大范围转变了教学方式。

    推行学习空间,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推行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株洲工业中专学校:跨时空的服装同步课堂

    服装产业是株洲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株洲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对接该产业,大力发展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湖南省“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

    自2012年10月起,该校主动辐射自身优势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服装同步课堂。

    同步课堂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空间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大学城空间+网络视频直播的方法,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教师、现场学生、远端学生、企业专家等多层次的交流,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课堂之一。

    它既可以是按照计划事先安排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对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随机问题借助网络空间组织学生、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同时通过视频直播、现场录像、模拟教学仿真系统、校企视频对话等技术,在课程资源中加入工作岗位的新元素,将课堂学习反映到具体实践中来,从而使工学结合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

    目前,学校已完成了与隆回、吉首、怀化等地的职业学校,以及株洲红枝叶、戴碧蓉、微尚服饰有限公司深度对接。同步课堂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实现了一校优势带动了多校共同发展,为当地服装产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

    铁路科技职院:3G课堂无限延伸

    “3G实景课堂”是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研发的一种依托3G无线通信技术,将企业工作现场实景实时引入课堂的“双讲师”教学模式,实现了企业专家、课堂讲师双师同步传授新技术、师生共同感受真实职业场景、教师学生专家三方互通交流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能达到的局面,使教学场所无限延伸,同时也为远程教育和跨校师资共享创造了条件。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操作和管理”、机车车辆专业的“电力机车车体与转向架检修与维护”、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城轨车辆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等21门课程的所有学时都采用“3G实景技术”进行教学,其他课程采用“3G实景技术”教学的平均比率也达到了50%,并在逐步提高。

    采用3G实景技术教学,使整个学习流程在课堂、校内实训室、校外企业三个场所进行,实现“学生、教师、现场专家”三层互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将课堂教学、企业调研、模拟实训、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五个环节融会贯通于一体,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同时,所有职业竞赛、交流会议等都采用“3G实景技术”实况直播,社会反响热烈。

    “3G实景课堂”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解决了职业教育中难以落实的校企双主体育人问题,让现场专家能够方便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最新的装备和技术引入课堂,在课堂中真实展现职业场景,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很有意义和价值。

    此外,学校还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网上学生管理。铁路院校学生实习分布于全国各地铁路沿线,给管理带来了难度。为此,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研发了一套顶岗实习平台,对学生实习进行信息化签到管理、日志管理、实习点评,解决了实习学生区域分布太、难以管控和不方便集中授课等困难。

    目前,该院1000多名顶岗实习学生全部采用微信顶岗实习平台教学法进行教学、管理。学生签到率、日志率均在90%以上,同时通过平台“在线互动”组织讨论会40余场,学生和实习单位反映学习、管理效果显著。

    化工职院:微课让课堂活起来

    这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一堂思政课的镜头:80多位学生正在全神贯注观看“猫吃辣椒”的微课视频。5分钟视频结束后,学生们围绕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李菡老师进而给学生讲“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堂政治理论课在生动的微课视频讨论中开始了。院督导室贺新元处长说:原来一些沉闷、枯燥的课堂变“活”了,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少了。

    该院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推动空间教学及管理创新。他们开发了180余门空间课程,发动一线教师开发37门MOOC和MOOT。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将45分钟“碎化”为多个精彩的“5~15分钟”,激活课堂。充分利用MOOC实时跟踪、泛在学习的特点,实现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翻转。

    微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带来了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课堂不仅是教师主角,而是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开展讨论、思考、练习、辨析贯穿课内45分钟;带来了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课程考核从“关注期末考试”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带来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的变革,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贴近学习者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空间课程、微课、MOOC及MOOT等资源,共建共用、即建即用,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集各类课程资源和仿真实训功能为一体,充分利用空间的开放、调控与交互功能使化工生产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现了远程学习训练随时辅导、交流,现已成为该院化工类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