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如何与基础教育“同频共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是存在“隔膜”与“壁垒”的。因此,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应该是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上要实现同频共振。

    基础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最缺的就是优秀师资,就是有炽热教育情怀、高尚职业精神、精湛教书育人技能的优秀教师。而师范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正好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因此我认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完全可以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同频共振。

    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些决策部署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行动指南;而建设好教师队伍,一定要从活水源头抓起,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破题。

    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是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慎选良师,二是精育名师。前者主要依靠师范院校“输血”,后者主要依靠学校自身“造血”。

    近年来,在面向师范院校“慎选良师”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问题:

    一是师范生教育情怀不浓烈,从教意愿不强,职业精神不足,大多把教书育人当作职业而不是事业,普遍缺乏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志向与规划,普遍缺少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思想准备。

    二是师范生专业功底不扎实,在专业知识、学科素养、教学能力、课程理念树立、学科认知特点把握、学情分析、教育情境设置等方面普遍有所欠缺,许多人对教育教学新理念缺乏认识,对高考中考综合改革缺乏了解,“天线”接得不够,“地气”也接得不好,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师范生专业技能不娴熟,普通话、三笔字、口头与书面表达、沟通与交流能力等都缺乏专门训练,尤其是普遍缺乏学法指导、心理疏导、思维引导、学生发展指导等育人基本能力,不少人育人意识淡薄,当不了班主任或不愿意当班主任。

    四是师范生发展意愿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足。

    上述问题的解决,显然也要从源头抓起,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破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木之本水之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师范生开始抓起。

    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师范性。师范院校要姓“师”,人才培养要突出“师范性”。何谓师范性?陶行知先生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解释,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答案。师范院校要克服只重“学术”“综合”不重“师范”的弊端,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和师德规范的教育,让师范生名副其实,既能为师也能为范,真正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促使他们成为认同师德规范并能自觉践行的合格教师;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同教书育人的意义与价值,系统构建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认清学习促进者、成长指导者和人生示范者的角色定位,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积极情感和良好心态、状态、姿态、语态;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差异和学习发展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炽热教育情怀和良好师德规范,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是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粒扣子应该从师范生教育一开始就认真扣好,促使他们既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又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这样才能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责,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基础性。师范生要想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教师,必须夯实基础,系统扎实地掌握所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形成科学的学科观和深厚的学科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对教师的基础与素养要求更高也更全面。师范院校要顺应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号召与需求,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师范生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链;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打好教育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发展指导力;重视培养师范生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开拓知识视野,避免造成“一群不读书的人在努力教书”的现象。目前,基础教育普遍推行“逢进必考”政策,教师入职、进编、晋级等都需要通过专门考试,许多学校还会定期举行教师学科素养能力竞赛或业务考试,如果基础不扎实,是很难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

    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实践性。师范生的教师素养提升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升华过程,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才有意义有价值。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也主要是一个实践训练的过程,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究、总结、反思和提炼升华,形成解决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实际问题的系统能力。因此,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性,让他们在模拟授课、微格试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跟岗培训、拜师学艺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切实锻炼。师范院校要注重对师范生的全程化综合化培养,突出“做中学”,注重实践性,为师范生步入教育职业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发展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集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于一身,具有厚实的理论根基、敏感的问题嗅觉、前沿的研究视角、多样的研究方法、强大的成果物化能力等。因此,师范院校要帮助师范生了解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基本阶段与路径方法,强化专业化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与反思性技能训练,掌握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育案例、叙事分析、行动实证研究等教育研究工具,引领师范生既耕耘好教书育人“责任田”,又拥有实践探索的“自留地”,力争从亦步亦趋的教书匠走向与时俱进的教育家,真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走到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客观来说,目前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是存在着“隔膜”与“壁垒”的,在人才培养上尚未形成一体化格局,还缺少共识、默契和互动,甚至存在着育人观念互掐、育人链条断裂、育人系统割裂等情形。

    我认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应该是人才培养共同体,应该构建“开放、平等、互动、互补、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应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育人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谋求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既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也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