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名师 用好名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青年教师拜师仪式 广西理工名师工作坊坊主及成员完成项目中期询导 非遗民间工艺传承人入校授课

    小小工作坊,释放大能量。

    为深入推进中职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部门设立了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坊建设项目,由广西师范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师大职师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广西师大职师学院精心设计实施方案,注重成果导向,强化过程管理,为工作坊建设提供了精准的专家指导和全面的支持服务。在3年建设周期内,首批重点建设的20个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坊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龙头带动作用,聚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教研梯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科研能力提升等重点领域,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培育形成了区域中职学校教师共同体发展新生态。

    以名师工作坊引领,铸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教师团队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广西商业学校“同路人”名师工作坊为例,该工作坊于2016年3月由学校教师吕志宁牵头成立,以培养电商骨干教师为主导任务,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和途径。

    以“双平台”支撑教师“双能力”培养。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不仅要求教师通晓专业知识、深谙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同路人”名师工作坊根据该要求,对广西区内及本校电商专业“双师”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与综合考量,搭建起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双平台”(教学能力培养平台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工作坊注重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邀请校内经验丰富的教学部主任担任坊员的指导教师,坊员担任学员教师,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让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成为示范带动的中坚力量。同时,工作坊对坊员与学员实行同教育同培养,通过为其搭建参与竞赛、课题科研、企业实践、社会公共服务等平台,定期开展有效培训,实施动态过程管理等,营造了工作坊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高标准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同路人”名师工作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进行全方位考核,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项测评。此外,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评审专家组,按照考核标准,每年进行一次“双师型”教师申报评审,为“双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师徒结对模式有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契合学校特色的“同路人”名师工作坊促进了教师快速成长。首批30名青年教师组成的学员团队和9名工作坊坊员的“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专业经过自治区教育部门认证的“双师型”教师由2016年的21人增加到3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来的50%上升到71%,涌现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教学名师。其中,工作坊坊主吕志宁获评2018年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工作坊主要成员、广西中职首批教学名师黄强新成长为副校长、正高级讲师,韦翠霞、吴坤国成为广西第二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陈媛、李晓成为广西第三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

    以名师工作坊引领,推进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3年内,共发表论文67篇(人均4篇),主编中、高职专业教材9本,出版专著1部,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区乃至全国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这是广西理工名师工作坊在探索建设过程中的部分成果。近年来,以名师工作坊促进学校教科研能力提升、孕育教学成果的现象并不少见,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便是突出代表之一。广西理工名师工作坊依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立,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抱团”模式,在教学、科研和竞赛中均结出了累累硕果。

    打造特色团队文化,为工作开展保驾护航。引导这支成员具有鲜明特色和不同经验的团队,让成员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工作坊成立初期的重要课题。在坊主伦洪山的领衔下,工作坊聘请专家开展顶层设计,成立坊内策划部、技术部等机构,建设制度,建立工作坊网站和工作群,逐步形成独特的工作坊文化。工作坊还通过“你的课题中有我参与、我的项目中有你加入”的举措,促使成员同学习同提升。

    教科研齐参与,全面提升坊员能力。工作坊要求每名成员必须指导一项学生技能大赛或者参与一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另外,根据坊员个人的3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每名成员必须主持一项市厅级以上课题”的制度要求,工作坊采取团队互助的方式,“抱团”开展课题研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工作坊采取以师带徒等方式,辅导坊员参加全区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进行课题申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职业技能大赛等。为了拓展工作坊成员的视野,工作坊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坊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培训。据统计,3年中,广西理工名师工作坊共外送工作坊成员培训75人次,数字的背后是思维的不断升级,从“认识自己”到师徒式传授再到“自己行动”,学员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

    名师工作坊与学校教科研紧密结合,既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成长,又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如坊主伦洪山、坊员陈绳浩指导学生参加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比赛,在2018—2021年间,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坊员王晓明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自治区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坊员梁洁波所在的参赛团队在全区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大赛中获自治区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以名师工作坊引领,助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同样以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为目标的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穿针引线”名师工作坊,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业教师,还助推了地方民族文化传承。

    打造文创服饰品牌,促进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工作坊根据民族文化特点,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绣织坊”,依托该平台,与各方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民族服饰手工产品,通过把仡佬族传统的“马尾绣”、宁明花山岩画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艺术融入手工产品,引领学生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制作产品,使民族文化得到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工作坊积极探索民族服饰手工产品创意化、产品化、商业化之路,确保产品拿得出、走得远。学生在工作坊各团队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课堂实训、课外实践、兴趣小组、手工社团等多种形式实施产训融合,按照项目要求和流程步骤完成丰富多彩的染织绣作品。工作坊将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铸造了一支名师引领、大师传艺的传承创新教学团队。在3年时间里,工作坊团队先后开发了250件染织绣民族服饰产品,以点带面推动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开展民族技艺进课堂活动,深入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近年来,学校依托民俗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通过整合教师、民间艺人等师资力量,组织编写具有广西本地民族服饰技艺特色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聘请民间师资到校开设“非遗课堂”,将仡佬族刺绣技艺、白裤瑶刺绣技艺等非遗文化引进学校,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少数民族技艺代代相传。同时,工作坊成员赴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调研,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和专业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在提升师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师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信心,为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除了服务本校教师发展,各个名师工作坊还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服务教育教学和地方经济建设。如广西理工名师工作坊在科研成果推广的同时,经常到周边县域学校开展对口帮扶,惠及学校13所,教师1000多人受益。“穿针引线”名师工作坊、“同路人”名师工作坊以及广西华侨学校的“携手共进”工作坊等积极参加“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示范教学活动,为区域中职学校送去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中职名师毛永幸“真膳美”工作坊鼓励坊员担任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师,每年面向社区群众、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下岗职工、家庭经济困难居民、帮扶院校等各类对象开展中餐烹调、礼仪、电子商务、高等商贸、旅游类社会培训上千人次。

    (李合生 谢海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