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观规避评价的“功利化”“形式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为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本质上仍是对评价如何浸润价值、如何协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

    价值浸润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评价中展现出高水平是否意味着更好的个体发展,这是评价的价值导向问题,也是评价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评价架构体系必然引导被评价的个体关注具体的指标和条目,并有可能忽略指标体系之外的行为、对象或结果等。因此,如何定义被评价的维度和指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

    价值浸润本应无处不在,不应仅局限于指标体系、评价的“考点”和内容层面。但在当前实践中,评价的价值引导方式往往以调整结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主,其他形式的价值渗透出现较少;教育评价的价值引导往往过于关注单一个体,没有将评价的价值引导与对象个体特点相结合并统一考虑。这样的实践,本质依旧是单纯利用评价结果而硬性“规定”价值,只能改变教育评价中“分数”的组成,然而“唯分数”“唯升学”的根本问题仍未解决。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评价的价值引导是全方位的呢?

    评价的价值浸润应具备多元性。教育评价中的价值渗透应该存在多种形式、针对不同主体、弘扬综合价值,并通过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评价应是多元价值渗透的过程。

    评价的价值引导可以通过各类形式的评价以不同方式完成。比如,通过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展现对学习的热爱、发现自身成长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又如,针对教师的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立德树人的成效,教师评价应采取多种形式,针对课堂表现、教案准备、作业设计、教研投入等。

    教育评价需要弘扬综合性价值内容。评价不应仅宣扬知识本身的价值,而应将不同价值蕴含其中。凡是具有文化底蕴、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价值导向,都应以某种方式在评价过程中体现。这些内容的价值浸润应采取彼此融合、彼此渗透的方式,不应单独加入某一特定指标,而应蕴含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反复强调、在结果使用和反馈过程中注重引导、在相关各类背景信息中着重强调。

    教育评价改革探索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仅抓住一方进行评价和价值引导必然存在疏漏,应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综合所有相关群体。评价的价值浸润也应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评价设计和结果使用方式进行引导,针对教师和学生应以指导性评价为主,而针对教育管理者则应该通过高利害性方式实现价值引导。

    通过结果使用进行价值浸润。评价的价值浸润应贯穿于评价设计、执行和结果使用的全过程。现代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的效度主要取决于评价如何使用,通过评价结果的灵活使用可以对个体发展和立德树人起到多重作用。

    无论评价设计的初衷为何,当评价结果成为判定个体成绩并据此进行筛选的标准时,这一评价就会成为结果性评价;当评价结果被当作个体发展的指引和诊断依据时,这样的评价将具备更多价值浸润的空间;当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方法反馈给被评价者并帮助被评价者树立目标时,这些目标中所蕴含的价值将对个体产生长期、深远的浸润作用。通过评价设计对被评价者进行价值引导需要一个过程,否则评价很容易走向“功利化”或“形式化”;但如果通过评价结果使用和反馈进行价值浸润,这种浸润将更加高效,更易于深入人心。

    实现价值浸润要从课堂质量评价开始。当下最需要的就是针对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多层次评价对象,在评价设计到评价结果使用的全过程中,多个环节、多种方式完成价值浸润的评价。针对不同被评价对象、强调育人价值的课堂质量评价应率先进行探索,课堂质量评价的设计意图是站在育人立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层次对象进行观察或评价,对课堂质量进行推断和诊断,通过反馈引导教师提升课堂质量,建设具有综合价值导向的高品质课堂。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