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一线声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打通乡村学校教研壁垒    | 刘海娇

    乡村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从教师结构看,老龄化严重;学校规模小、同轨班少、教师数量少,导致很难组建教研组,即使组建也是多个年级或多个学科的“拼盘”,无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兼课情况普遍存在,一人担任两个或多个学科教学任务,无法参与每个学科的教研活动。

    针对以上现状,区域教研部门可以专门为乡村学校建立教研机制,抓模范、树典型,加强乡村学校之间教研经验的交流与推广,力争寻求适合乡村学校的教研模式。同时,加强对乡村学校教研骨干的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给予引领和指导,从而提升教研能力。

    除了探索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教研模式外,还应鼓励学校多“走出去”与其他学校建立联系,组建教研共同体。此共同体以某一区域为界限,包括辖区内的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以共同发展、互通有无为理念,旨在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研、共建、共享。区域教研部门以共同体为依托,组织开展集体教研、区域赛课、经验交流等活动,以优促学、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中心学校)

    以需求为导向统整教研    | 黄友强

    开展教研活动要以一线教师的需求为导向。

    分层递进,因材施“研”。教师成长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教研部门应统筹兼顾找准教研起点,制定分层递进教研目标,为不同层级的教师量身定制相应的研修方案,因“材”实施教研活动,让不同教师在适合自己的教研活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同时,为教师建立电子阶梯成长档案,一以贯之地追踪和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不断进阶研修,成为优师甚至名师。

    专题教研,提高实效。利用问卷星等手段充分调研,听取一线教师需求,聚焦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让教师自选主题和方向,自下而上发起教研活动,鼓励一线教师成为分享者,提高教研的适切性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教研为起点,构建长效机制,持续关注教师回归一线后的反思和实践,适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教师学以致用。

    学科统整,拓展思维。跨学科统整已是教育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教研也不应该长期囿于单一学科,而应该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统整教研。遇到学科教研瓶颈,融入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研究思路,可以弥补单一学科教研所带来的缺陷,补充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