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想安放 让思想生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地明师班是一项“使命为先”的探索,是为创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师范生就业最后一公里而开启的师范生赋能计划。

    学生加入大地明师班的第一标准是具有强烈的做教师的愿望,并愿意终身从教。大地明师班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师范生,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改进行动的先锋教师。

    已经毕业的两届大地明师班学生,为什么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这得益于大地明师班的硬核理念和实战课程。

    大地明师班的课程设计从“专业认知、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三个维度出发,以有技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技术为指导,突出“理念+操作+体验”,强调实操、实战、实效,主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此,除了大量的听课、上课、评课外,我们还倡导学生进入大地明师班之前先实习,带着工作中遇到的痛点、真实的问题倒逼更有效的学习。

    大地明师班的精神偶像是陶行知。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学做不是教、学、做分开,也不是教了学了再去做,而是以生活为中心,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大地明师班的教学就是在努力追求“教学做的合一”。

    大地明师班所遵循的理念还有如下几点:

    自修与共创

    大地明师班的核心理念是“自主+”理念,所有课程都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路线图是听讲、读书、访学、磨课,成长链条是日练习、周分享、月共读。

    大地明师班最核心的课程当属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日课”,即日行“七个一”:每天一次晨诵(集体完成),每天一篇日志(单独完成),每天一页钢笔字(单独完成),每天一板黑板字(单独完成),每天一张简笔画(单独完成),每天一个游戏活动(集体完成),每天一次体育锻炼(集体完成)。

    每周共同观看一部教育电影,分享观影感受;每月共读一本书,举行读书分享会。疫情期间,每名学生梳理出影响自己成长的10本书,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线交流分享,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即便在导师授课板块,也会在每位导师授课前将相关资料推送给学生,比如媒体报道、发表的文章等。了解导师的相关背景后再现场听报告,就会在对话中碰撞出更多的问题。

    大地明师班的班级文化是全体学生众筹的结果。比如班级的班徽、“班呼”和每天的晨诵内容都来自学生。所有学生互为资源,比如简笔画、游戏活动、体育锻炼等日课没有老师教,是由学生组建的特长小组负责教授的。这样的众筹与共创让大地明师班具有了专属性的班本文化。

    遇见与对话

    学习原本就是一场遇见与对话。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三个相遇与对话,即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伙伴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大地明师班主张:一切相遇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一切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所以,在组建成长导师团队时,我们邀约了一批具有创新成果和人格魅力的特级教师、名校长加入,让每一次分享都成为值得期待的遇见,让大地明师班的学生看见优秀教师的生命样本,看见优秀教师的各种可能。

    高品质的学习一定是走向对话的学习。每一位成长导师的分享都伴随着大量的互动与对话。这样的对话是点燃、是激励、更是启蒙。

    大地明师班成长导师、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说:“真正的好老师,不会让你迷恋他、膜拜他,一直在他的背景里生存。真正的好老师会让你走出他的背景,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会让你成为独立的自我。”

    这是大地明师班成长导师的自我提醒,也是对大地明师班学生的提醒。

    一厘米之变与长期主义

    大地明师班践行两种精神:一是一厘米之变精神,二是长期主义精神。所谓一厘米之变精神,就是将成长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的进步随时可见;所谓长期主义精神,是指坚持练习每一个职业技能,比如大地明师班开启的“微写作”之旅,每天坚持写一篇成长日志,笔耕不辍,久必芬芳。

    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优秀,所谓天赋一定程度上也是“天天赋之”的结果。所以,大地明师班的自修课程一旦开启,贵在坚持,坚持就意味着拥抱“成功”。

    这两大精神旨在照亮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好老师一定是学生心灵的点灯人。作为未来的教师,大地明师班的学生也一样。

    大地明师班的底层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能站稳讲台的方法,然后在学校里把理想安放,让思想生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