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笔记观华应龙《阅兵中的数学故事》有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看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的人来说,那种震撼记忆犹新,以至于只要提起阅兵,眼前都会浮现出那些壮观肃穆、气势恢宏、激动人心的画面。同样,对于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的老师,相信也会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来自对“心中有数,更加美好”的欣赏与共鸣。

    那么,阅兵中有数学吗?

    对于每个观看阅兵的人来说,即便是我们这些数学老师也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节课的震撼就在于华老师能把阅兵搬到小学数学课堂,“破解‘6米’之谜”“为了神圣的那一刻”“如果我来解说‘东风-41’”,三个故事揭开了数学的面纱,让所有人都看到了生活中真的处处有数学。

    新中国成立70周年,7万只和平鸽,7万只气球,7条彩带,将军与第一排士兵的距离都是6米,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于是有了“6米”之谜。每步75厘米,6米正好8步,揭示了理所当然的背后“理”是什么,阅兵那么整齐那么美,原来背后有数学,从而使“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哪里有美,哪里就有数”成了学生最由衷的感叹。

    不仅如此,“为了神圣的那一刻”中“时间误差不允许超过0.3秒,距离误差不允许超过0.02米”,一下子就让学生意识到这分毫不差中数学的重要性,从踢正步时那整齐矫健的步伐中看到了数学的身影。检阅区96米,通过检阅区要加上方队的距离,这是火车过桥问题,求时间的是路程问题……

    这一个个数学问题的浮出,如出水芙蓉般新奇自然,无须雕琢趣在其中,对每个学生来说又都似曾相识,很快又都想起她的“面容”,喊出她的“芳名”,而且还伴着“他乡遇故知”的激动,“火车过桥问题”“植树问题”……那份亲切、兴奋的神情无以言表。

    可以说,这节课帮学生打开了一扇数学大门,让他们看见数学引导着生活中秩序的建立,引导着美的形成,是数学让生活更美好。当然也帮助我们每位教师打开了一扇从未想过的“门”,“天下草木皆可入药”,生活之事皆为数学。如果我们也有华老师这样的数学眼光,数学学习也可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不正是学数学的根本所在吗?

    经常反思平时的教学,为什么感受不到数学的美,或许我们的教学真如项武义教授比喻的那样,把美女西施放在X光下透视,看到的只是一副骨架而已,毫无美感可言。而华老师的课堂却是把这个“不爱张扬,总喜欢带着面纱而又有点害羞的姑娘”,有血有肉地带到了学生身边,任由学生去欣赏她的美。门里门外,华老师传递着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启发着我们思考该如何去发现数学的美,该如何让学生也获得这样的高峰体验。

    当课尾学生说出数在心里后,华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阅兵之美,美在哪里?在精度,0.03秒,75厘米,8步,21.9米,84.2米,米秒不差;在速度,1.4米/秒,69.4米/秒,8333米/秒,有快有慢,各美其美。让阅兵之美因数学更清晰具体,而一旦心中有了“数”,数学美在哪里,已自成蹊,不言自明。

    1959年5月28日,华罗庚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哉数学之为用》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巧合的是,60多年后的华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数学因“用”而美,因“有用”而成其大。

    当然,本节课令人震撼的地方还有许多,礼赞阅兵,讴歌祖国,厚植爱国心,给我们带来学科教育如何立德树人的更多思考。“时间误差不超过0.3秒,距离误差不超过0.02米”背后的刻苦训练,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中国文化在传承中更加自信。东风-4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中国智慧在对比中更加彰显……

    震撼之余,我们更应思考向华老师学习什么?我想,那便是心中有“数”,方能随处成“学”。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