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树有根,方能生发;水有源,方能奔涌。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坚持扎根衢州大地办学育人,积极引入“南孔文化”源头活水,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勤而立信、忠以成器”的校训进行时代升华,提出以“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为核心的“器质教育”育人理念。“器”为载体,“质”为追求,从职业能力、创新思维和文明素养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的“器质教育”育人模式不仅生动诠释了学校的服务初心,更充分彰显出学校的务实品质,值得学习与借鉴。

    溯源·淬炼·确定目标

    时间追溯到2004年,学校搬迁到新校园后,为了增强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智能、技能、体能共同提升,专业、职业、事业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2011年,为提升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学校通过开展暑期大调研,累计通过走访150家规模企业,形成了13份《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2015年,学校开展了“百师进千家”的大规模家访活动,面向企业、协会、社区、家长组织了23场座谈会,面向学校教师、中层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专家组织了14次研讨会。调查显示,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劳动意识、技能水平、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究精神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排名前列的构成要素。

    在此背景下,学校秉承“南孔文化”血脉和学校“勤而立信、忠以成器”的特质,以职业教育的视角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和个性化的淬炼,最终建构了“器质教育”目标体系。目标体系由“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三个方面和“劳动意识、专业技能、工匠精神、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诚信有礼、责任担当、理想信念”九个要点构成。工具使用为先,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善用器”;作品创作为要,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创造器”;品格塑造为本,红蓝融合培养,让学生“成大器”。学生通过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迁移过程,提升职业能力,实现从“善用器”到“创造器”的质变,通过深度学习的内部关联到外部拓展,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探索·实践·实施路径

    学校强化“实践体验”育人环节,依托三条主线,让学生实现“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

    ——以“职业体验—项目学习—生产实训—综合制作”为主线,让学生“善用器”。

    学生实现从单项技能到多项技能,再到综合技术的应用。首先是职业体验。新生入学后即到企业开展一天职业体验,认识职业、感受职业;在第二学期下企业开展一周的专业体验,聚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通过参观、交流、操作等方式了解专业具体的学习要求和主要就业岗位群。其次是项目学习。建设风动机械等32门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在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做学一体的项目化学习。通过对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合理构建教学项目,在项目学习中融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系列习作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其次是生产实训。在第四学期,下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一个月技能实训,通过跟岗实习、代岗实习,应用专业所学和强化岗位技能;在第六学期,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岗位实习,感受企业文化、训练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养;还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引入3个企业,在校内实施生产性实训。通过生产性实训,落实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技能培养方式,对项目学习阶段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和检验,并尝试应用于生产实际。最后是综合制作。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布置综合制作任务。综合制作任务包含学生阶段性学习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个人或团队制作出代表学习水平的综合作品。专业教师遴选一批质量较高的学生作品,在学校技能节中进行展演,优秀作品由学校收藏,并在学生作品展示大厅长期展出。通过综合制作全面展现了学生技能的习得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学校通过举办“工匠礼”“技能节”“专业月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其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从单项技能到多项技能,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培养职业能力。

    ——以“创新启蒙—项目融合—作品创作—创业孵化”为主线,让学生“创造器”。

    开辟创新教育长廊,编辑25期《创新天地》校刊、3门创新课程进课表,建设36门创新选修课程,举办一月一次的创新讲座,强化创新启蒙教育;把创新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将创意设计与专业作业结合,将创新实践与专业实训结合,举办“金点子”比赛,让学生在“做中创、学中创”中训练创新思维;完成创新作品作业的设计,依托16个工作室,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进一步完善思路、优化方案,最后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申报专利,将专利市场化;依托16个工作室和门市部,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优化创业计划书,给资金、给平台、给场地、给政策,帮助学生从模拟创业到真实创业。融创新能力培养于专业学习中,从深度学习到内部关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课程渗透—仪式固化—文化浸润—活动实践”为主线,让学生“成大器”。

    落实课程思政行动,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开设“大国工匠”课程,让学生从各个“大国工匠”中充分汲取品格塑造的“养分”,实现“红蓝课程”育人;全面落实专业教学的5项特色育人环节,分别是课前的“安全集会”“2分钟时事播报”、课中的“7S管理”“标兵评选”和课后的“集中讲评”;规范“开学礼”“工匠礼”“成人礼”和“毕业礼”仪式和流程,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校园和教学场所的“器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名、景、物、标、仪等全景式文化浸润,实现“红蓝文化”育人;开展以“节约、环保、品质、服务”为主题的专业系列实践活动,开展红色研学、企业实践研学等研学活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结合专业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实现“红蓝实践”育人。融综合素质培养于专业学习中,从内部关联到品格升华,促进学生“成大器”。

    四维·一体·成才成器

    学校构建生涯规划中心、专业实训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素养发展中心,从四个维度引领学生成才成器。

    ——建设生涯规划中心,引领学生成才成器。

    中心设有“中专榜样展示厅”“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心”等场馆。配备教师,负责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在职业体验的基础上,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开展校内全员导师、校外优秀学长导生的选聘和管理。精心组织“四礼”特色活动项目:“入学礼”——开展始业教育,建立“成器”的理想;“工匠礼”——师傅榜样引领,接受“成器”的启蒙;“成人礼”——跨越“成人、成才、成器、成功”四门,接受“器文化”的洗礼;“毕业礼”——赠送“器质印章”,寄托“成器”的期望。

    ——建设专业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校建设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等12个专业实训基地,合计工位数2962个,实训工位数与本专业学生数匹配;现代制造类专业生均设备价值达25044元,其他类专业生均设备价值达9969元。与红五环集团、衢州灵萃电商公司等企业建成4个校企共同体,建设43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118个实训项目、引企入校开展10项生产性实训,推进工学交替,创设真实生产环境,让学生在真做中学真本领。

    ——建设创业服务中心,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2011年学校发起成立大器创业服务中心,中心设16个项目工作室、一个创客空间和一个校外实体门市部,并设立学生创业基金20万元。中心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实施和优秀项目孵化任务。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师生均可报名,经评审排名前列的项目入驻工作室,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淘汰没有成功推向市场或亏损严重的项目。

    ——建设素养发展中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校内建成全国首个学生素养发展中心,中心设置“红色文化传承中心”“自我管理与服务中心”“身心健康促进中心”等8个分中心。校外共建红色研学、志愿服务两类基地,定期开展研学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每个空间配备教师、开发项目课程,制订实施计划,让学生在新的空间中学习、体验、感悟、养成、展示,促进学生“成大器”。

    协同·联动·机制保障

    学校创新“协同联动”育人机制,全面保障学生成才成器。

    ——党建协同育人,打造“中专红蓝”党建品牌。

    开展党员“创优”行动,以“成器”教师引领学生“成器”。依托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实施“铸魂育人”“筑巢引凤”“内生提升”“头雁领航”四项工程,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开展党员“启迪”行动,以“红色教师”培育“红色蓝领”。学校建立“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队”,全校“80后”教师122人全部成为宣讲员,利用升旗仪式,每周对全体学生进行党的理论宣讲,每个学部均设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在学生中厚植红色基因;开展党员“联生”行动,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全面实施教师联系学生制度,面向结对班级开设“生涯规划课”,引领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南孔工匠、红蓝器质”入选浙江省中职优秀党建品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