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和大人一起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来吧,和大人一起读

□湖州市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

宋国萍

在儿童阅读的初始,是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2016年秋正式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教科书中,设置了课外阅读专题栏目,小学一年级名为《和大人一起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和书面语的重要过渡。

打开课本,梳理《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序列(详见附表),耳熟能详的儿歌和简短的童话平分秋色,提倡的是无压力的亲子共读。可以说,《和大人一起读》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

“大人”是谁?学生的父母、亲朋、长辈……可是,在我所任教的农村小学,“大人”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不具备初中学历,几乎从无阅读习惯。如何让他们承担起陪伴学生阅读的责任呢?

那就先进行富有实效的家长培训吧。

通过暑期家访、第一次家长会,我们向家长介绍新教科书的特点,强调这一栏目刚性的要求,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阅读陪伴”中应有的角色担当;然后通过校讯通平台、班级QQ群,实时推送一些诸如“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之类简单易行的方法,引导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第一次家长开放日,教师以“大人”的角色,亲身示范了《剪窗花》的亲子共读,并实时发布共读照片与小视频,后期跟进定期与不定期的经验交流。

但是,家长和教师一样,只是引导者、陪伴者,亲子共读的主角还是学生,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来。那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布置“最美小书桌”吧,一起设计“美文小海报”吧,班级还时时评选“阅读小明星”……榜样的力量无穷尽。

短短8篇《和大人一起读》,只是一种导向,不是亲子共读的终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那就让家长们一起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吧。

教科书中有三篇课文的选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剪窗花》《春节童谣》《小松鼠找花生》。家长陪孩子一起动手剪一剪窗花,一起尝试着编一编属于江南的《春节童谣》,春天,真的去种一种花生又何妨?稚拙的作品也有蓬勃的生命力,生活原本就是一本打开的书。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作品近半出自童谣:《小兔子乖乖》《拔萝卜》《谁会飞》,当亲子共读达到了朗读要求之时,不妨就让学生唱起来,还可以配上动作舞之蹈之;还可以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学生手绘、大人配文来独创“我们家的绘本”。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家长合作开发阅读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农村家长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无形中推进了国家提倡的“全民阅读”。

《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开放的语文学习。一学期读了不少,读的质量又如何呢?说起评价,我们有“个人、大人、伙伴、教师”的多人常态考评单,直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制定。对于学生来说,这份评价单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我们也可以给大人打☆。”确实,“大人共读态度是否认真、情绪饱满”,由孩子说了算。

每天坚持亲子阅读半小时以上,一周可以申请1枚“阅读章”;集齐4枚印章,可以将家长与孩子共读的照片贴上“阅读之星”榜;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一张《阅读存折》,记录阅读履痕,获取阅读积分,让更多的家庭成为书香家庭。

每天晚上18:00~20:30,是我们的104班 QQ群最热闹的时候:家长们自发地上传孩子阅读和朗读的照片、音频、短视频。亲子共读,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于外,亲密的关系,随着书香流淌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

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分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恍若美好至极     下一篇:品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