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养正”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积极开展“养正”劳动教育实践探索,改革劳动课程教学方式,开发出“1+3+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2023年全国生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学校、山东省劳动教育示范校。

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劳动师资,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普遍面临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硬件资源条件和劳动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够两方面难题。针对劳动教育资源条件不足的问题,学校以农耕文化为依托,打造“耕之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对校园内的卫生死角合理改造利用,建成“一站一房一博一廊一集七园区”:一站即“校园气象台”,一房即“一米阳光房”智慧试验区,一博即“思源轩农耕博物馆”,一廊即“农耕文化长廊”,一集即“养正大集”,七园区是本草园、丰谷园、硕果园、百蔬园、六畜园、潮田园、耕之原成果展示区。“耕之原”劳动实践基地现已成为实施劳动课程的依托和师生劳动实践的舞台。

    为了提升劳动师资水平,学校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建立劳动教育“种子教师”联盟,通过名师引领,培养热爱劳动教育的“种子教师”;二是建立“丰源”劳动教研联盟,形成“集体备课+青蓝同台+同课异构+同课续构”的课程实施策略;三是实施新教师“达标”“新秀”“骨干”阶梯培养,通过“过关课+联盟六艺+新教师沙龙+达标课+每月新教师交流会”等举措,促进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劳动课程教学方式

    所谓“1+3+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紧抓一个劳动育人目标,研发“基石类”“登峰类”“品牌类”的三层次劳动课程,创设学分制、劳动章等多种评价方式。为此,学校编制了“耕之原”校本系列课程,编印5个年级10册教材,探索编制分年级的《劳动实践手册》,共设置100学分。  

    创设三大课程群,阶梯式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学校以任务群形式精心设计开发“基石类”“登峰类”“品牌类”三大系列课程,纵横穿插于各个年级,各有侧重,以期通过5年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学会1至2项特色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基石类”课程以家庭和社会生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为导向,从个人卫生及物品整理到家用烹饪器具的使用和食材清洗准备,从班级卫生的清洁到社区环境的维护、垃圾整理与分类,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健康、卫生、有品位的生活习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登峰类”课程是在“基石类”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劳动实践路径,实现以劳促教、以劳赋能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该类课程倡导学生出力流汗、规范操作、手脑并用,包括教室内绿植养护、水培或土培一种植物、小动物养护等日常拓展课程和“硕果园”果树管理、“潮田园”水产养殖等周期拓展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规范记录,并将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贯穿到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当中。

    “品牌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通过劳动节等活动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途径。劳动节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多种活动,形成了播种日、管理周、采收月、收获节四大模块。学校还设立劳动责任岗,设置卫生保洁、绿植养护、志愿服务等三大类劳动服务岗位,评选“劳动小能手”;立足劳动基地资源实行“班田制”,推动学科课程与劳动实践融合。

    二是项目化融合,深挖学科劳育着力点、发展点、成长点。学校引导师生将收获的果实,通过制作转化成产品,探寻食物的由来和神奇的变化,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团结协作,历经劳动之苦,品尝劳动之乐。学校借助“耕之原”劳动实践基地,创新探索“劳动教育+全学科”模式,已成熟打造《小花生、大世界》《“玉”见精彩,“米”中作乐》项目化融合课堂案例。

    三是开展“养正大集”义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大集举办蔬菜义卖活动,从前期的采摘、挑选、捆扎、装袋到义卖过程中的定价、收款、结算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生活经验、职业体验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应用水平。

    注重具身实践,形成“三环六步一评”教学范式

    学校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探索出“三环六步一评”教学范式,从而保障了劳动课堂的规范、高效。“三环”即教学设计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六步”包括:一是情境创设,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劳动问题出发,明确劳动任务;二是知识讲授,讲解劳动观念、知识与技能规范;三是注重操作,探究劳动知识技术、操作流程;四是成果分享,展示评价、交流反思;五是拓展延伸,创新应用,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六是榜样激励,通过持续性劳动实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一评”是从学习能力、行为素养、活动参与、实施效果四个方面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多元评价。

    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学校根据劳动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强的特点,创新评价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学分制”多维量规。学校按照新课标劳动素养要求,针对不同任务群下的劳动项目,分别设计评价规则。依托《“耕之原”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每项活动从劳动参与度和劳动技能两方面进行评价,完成一项可获得3颗星,10颗星换取一张“劳动积分卡”,集满10张可换取“积章卡”上的奖章,代表本学期修的1分。各个年级学生获得15至25分即可达到劳动研修目标。二是实现“劳动章”有效评价。坚持平时表现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兼顾劳动过程与结果。学校建立“红领巾奖章”体系,以“劳动章”为主要评价方式,一月一主题,一月一争章,“拾级而上勇攀登,积石成山可达峰”。学校评选“养正劳动好少年”,层层有评价指标,级级有愿望达成,从而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