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教育观 □ 包 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愿景”必须是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并只有变成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建立共同愿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细致的工作和漫长的过程。

  校园是学生的世界

  理想的学校,应是文化的载体,是课程的载体,是生命的载体。校园是学生生命的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校园是学生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培养最重要的地方;校园是人与人感情交流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学生的世界,一切应以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和经营,就有利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有利于学生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心理世界,有利于学生群体的独有文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状态。理想的校园是学生生活、生命生长的地方,是教师终身学习、幸福工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交流的人文环境,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传递、心灵沟通的地方。这样的学校会让师生向往,终生难忘,流连忘返。

  在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的基础张,我总结为:一个理想的学校,高中学校有1000~1200名学生为宜,初中学校有800~1000名学生为宜,小学校有600名左右学生为宜。这样规模的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充分,师生合作、对话、探究的新课程文化会得以实现。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就能变成现实,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就会实现。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那么,教是大人对孩子的示范。大人是包括家长和老师等教育工作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走入理想学校,映入眼帘的应是以黄金比例舒展开的精美教育画卷。校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阁错落有致,蕴含着厚重的学校文化和高品质的教育,优雅而安静地散发着书香气息,有欢快的氛围,平等的交流、展示,这些都彰显着师生生命的闪光。

  学习最佳状态时

  “学而时习之”本来就应是“不亦乐乎”的。理想教育是在自然中播下爱的火种,吟唱真理的篇章。我们秉持读书应当是乐事,而不是苦事;求学不应当总是补课和应考,不应仅仅是为了得一技之长学谋生之术,求建设本领,而是应该让每个孩子在这里像叶子一样舒展,像小树一样自然生长,让孩子们留下金色的童年。

  对学生,请不要只给他们答案,请教给他们热情,教给他们发现,请启发他们去质疑,请教他们尊重生命,请让他们学会交流、分享和对话,请同他们一起探索,请教他们去观察、探索和触摸那些难以名状的东西,请让他们与世界认识,请让他们的理解远远超越表象,请教他们投入一次更热烈的生命。

  在理想的小学,教师会以游戏、故事为主要上课形式,释放孩子玩的天性,不约束、不限制孩子的自主权,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理想学校,教师明晰学与教的关系:学教原则——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学教目标——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学教关系——民主、合作、互动;学教过程——主动、生动、活泼;学教方法——启发、内化、转化、升华;学教环境——和谐、愉悦、共振,师生流连忘返;学教过程——学习知识,生成习惯,提升能力,形成品质。

  鲜明的8个标志

  在理想学校,学生身上会有鲜明的8个标志:

  一是独立:从生活到心理都不依赖别人,事事自己思考,问题由自己解决,这是一种能力。

  二是包容:同窗学友建立起的友谊会维持一生。同学既分享共同成长的喜悦,也有分担麻烦的感激,也有彼此宽容对方的弱点和毛病。

  三是自约:是自我意识的成熟,学生们体现自身创造性的天地实在太广阔了。

  四是忠诚:忠诚是原则,是一个人至高的道德。

  五是勇敢:勇敢是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在优势时不张狂、不喧躁、不得意忘形,在弱势时不气馁、不放弃,不轻易认输,强调对自我的“挑战”等。坚韧的意志力,失败也是必需的经历,勇于挑战自我。

  六是合作:合作是心胸,合作是品质,合作是能力。

  七是幽默:来自于高超的智慧与机智,同时也是修养和文化的体现。你不必靠嗓门大、声音高把人“压倒”,而是在一句妙语中令人会心微笑,心悦诚服。

  八是风度: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麻烦降临之时保持理智、平静,那不能只是外表的,必须在内心也要冷静、清晰、有条不紊,这是一种修炼功夫。平静和彬彬有礼的底蕴是克制、含蓄、内敛。当着众人的面“失态”,被视为一件极其丢脸的事。

  理想学校的学生有民主思想,并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举手投足之间,存在于个人回转的空间以及更纵深的愿景里。我们的学生自信,开朗,包容,有力量,更柔韧,更高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都会有重大的贡献。

  后记

  在文章结束时,我有3句话与读者分享。

  一是,我们是教育人,在做教育,而不是在做“XX教育”。所以,我主张在“教育”前不加定语,不是“什么什么教育”,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素质教育”等。在“教育”前加定语都会窄化教育

  二是,教育其实很简单,不必搞那么多“模式”、“方法”、“概念”,也没有必要提那么多“创新”和“创造”。

  三是,教育不分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我们做的是教育。在学校没有老板、董事长和公司之说。只有这样,民办学校在教育界才会被正名,有生命,办成理想学校。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新视野     下一篇:收获幸福的唐丹 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