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对抗“应试”的高中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15年素质教育实践记录 □ 本报记者 刘 婷 □ 谭长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中教育的使命是什么?高中教育的“教育”二字应该怎样书写?15年来,宜昌一中拒绝应试,禁止补课,用行动诠释了高中教育回到原点再出发的路径选择。宜昌一中为什么坚决不搞“应试”?他们捍卫了哪些常识?让我们一起关注一所示范性高中素质教育的15年坚守历程。

  15年,湖北省宜昌一中只做了一件事。

  校长陶三发说,这件事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在中国高中学校,它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在陶三发看来,素质教育不是频繁抛出花样翻新的概念,而是捍卫教育常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三张课表” 背后的教育新政

  1997年,陶三发宣布“取消节假日补课”这个决定时,那是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年,这个念头在他心中已经酝酿很多年了。

  1997年,各地高中的典型现状是:白天不够,晚上补课,每周6天不够,星期天补课,学期时间不够,寒暑假补课;学生日作业量两个小时不够,加到三四个小时;每科课辅资料1本不够,增加到2至3本;主科课时不够,活动课选修课全让路……而在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中,“补课”已经成为学校一种天经地义的生活方式。

  因此,宜昌一中取消补课的消息一经发布,陶三发便受到了“自己从教20多年来最严厉的攻击”:家长“围攻”,领导“谈话”,接踵而至。后来,陶三发专门召开家长代表大会,“舌战群儒”。很多家长至今还记得他当时慷慨激昂的言辞:“计划经济的时候,只要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可以分配工作,你就百分之百地达到了培养孩子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的孩子考上大学至多让你达到百分之五十的目标,还有一半就看孩子的能力素质。现在,很多大学不是都在比较毕业生就业率吗?说明还有大学生没有就业,即使就业之后也还有被淘汰的可能。所以孩子不仅要上大学,而且必须是‘活’着上大学,否则,你砸锅卖铁送孩子上大学,恐怕将来他连成本都难给你赚回来呢!”

  尽管他苦口婆心说了很多,但是秋季开学,还是有一批中考高分学生选择了其他学校。那一年,宜昌一中这所老牌省重点,第一次受到了严峻的生源考验。

  陶三发没有动摇,继续推行他的素质教育新政。

  取消补课,学生在校的时间少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这些时间怎么分配,怎么利用,才能确保学生高效学习,获得更多元的发展呢?

  宜昌一中“三张课表”顺势而生。

  “三张课表”包括每位学生都必须按照第一课堂必修课、第二课堂选修课和日常活动课进行学习。学校每天安排9节课,周课时45节,每节40分钟,其中第一课堂占用32—34节,第二课堂和活动课占用11—13节,确保每天有2—3节的第二课堂和活动课时间。这样一来,以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无限增加的课时被砍掉,被应试教育砍掉了的课程则不折不扣地补起来。学校根据实际开设了人文讲座、天文观测、影视制作、科技发明创造、环境保护、国事论坛、篮球足球俱乐部等近50门校本课程,并实实在在地把以前形同虚设的眼保健操、体育课外活动、劳动技术课、美术课、音乐课以及社会实践课等落到了实处。

  作为这“三张课表”的丰富和延伸,学校又开发了“三大节、三大报和三大平台”。“三大节”是指每年一届的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每节为期三天至一周,全校至少停课三天,全体学生必须参与;“三大报”是指创办《宜昌市一中报》、《一中教研》、《前茅》等三大校园刊物,鼓励学生和老师投稿、献智,并积极向社会媒体推介师生佳作;“三大平台”是指开辟一中广播台、一中电视台、一中校园网等三个传播平台,全部由学生自己编导或主编,随时传播、记录校园动态。

  有细心的家长给宜昌一中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按8小时学习时间算的话,宜昌一中每个学生三年在校时间比一般的学校至少少去了100多天。

  还有当初选择了其他学校的“精明”的家长偷偷做了比较:高一期末全市统考,他的孩子反而没考过当初中考成绩差现在在宜昌一中学习的同学了。于是,一批家长又开始“围攻”校长陶三发,纷纷要求把孩子转回来。

  “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多了,他整个人就活泛起来,充满探索欲望和创新活力。你说,像这样充满生机的校园,像这样充满活力的青春学子,怎么可能输在考场上呢?校长怎么还需要操心升学率呢?”陶三发说这些话时,眼睛都亮起来了。

  ●陶三发语录: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有限教育”,它不仅表现在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课程的全面与丰富,还表现在它应是一种有限的教育,适度的教育。应试教育就其所占时间而言是一种无限教育——无休止的补课和大容量的作业填满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这种完全被动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以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还学生以主动学习无限发展的主人翁地位。有限的课堂联系着无限的教育天地,无限的课堂则禁锢学生于有限的教育空间。

  德育学分制与“学生自治”

  同样是从1997年秋季开始,宜昌一中宣布了另一个决定:取消班主任“三到场(早自习到场、课间操到场、班会到场)”的硬性规定,“还政于学生”;反过来规定,不是非常特殊的原因,不准班主任到场,提倡科学管理,提倡“遥控”,不以到班的多寡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优劣。

  宜昌一中这个班主任“三到场”的硬性规定,当年还曾被作为先进经验宣传过。但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是:这种保姆式的教育恰恰是以老师包办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剥夺学生民主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为特征的。它既抑制了老师们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又弱化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师生都陷入了消极被动之中,各种违纪行为连连发生,教室寝室满是灰尘却无人问津,课间操长期处于散、乱、差的瘫痪状态。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德育管理“自治”为先。

  但是,缺乏了班主任“三到场”的学生自治管理,会不会引来大乱?

  宜昌一中用“培养学生干部”和“量化管理”这两个子课题破解了以上难题。

  学校规定,健全学代会和团代会制度,所有学生干部都必须通过竞选产生,学校和班级常规管理全部由学生会、团委和班委会完成,必须把学校管理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享受,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民主精神。谁越俎代庖,谁就会“吃力不讨好”,要受到批评。

  之后,学校出台了《班务工作考核条例》和《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分别对各班的常规工作和班主任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估,主要由学生会干部进行操作。学生会按照学习、体育、宣传、文艺、生活、纪检等6个部分别建立完备的检查系统,除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全校综合值勤检查外,各个部对分管工作还要进行单项检查。周末各种检查数据全部汇总到政教处,然后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全校和各班情况进行总结,颁发文明卫生流动红旗,同时在宣传栏上公布检查结果。

  在此基础上,2003年,宜昌一中学代会正式通过了《素质教育德育学分制评分条例》。这个条例,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分成仪表、举止、公德、课堂、作业、考试、卫生、体育等10大部分127个条款,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量化出学生的德育学分,同学生的评先表彰和毕业挂钩。

  如果说《素质教育德育学分制评分条例》是教育中的刚性约束,那么,他们与之对应的《素质教育表彰条例》则是对学生优秀品质的赏识和放大。宜昌一中设立了非常多的奖项,总体原则是,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得到展现,凡是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都要得到奖励。学校每年校级表彰的学生每年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学生总数的40%。学生的优异表现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同,很多企业主动与宜昌一中签订了优秀学生奖励协议。

  由学生自治而生发的美好局面,宜昌一中当月就得到检验。取消“三到场”的当月,学校就实现了“大治”,各种问题奇迹般迅速得到解决。学校有了民主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学生干部工作热情陡然提高,不仅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干部当上去、成绩掉下来”的现象,反而是工作和学习互相促进,涌现了一大批富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优秀学生干部,成为同学们羡慕的“校园明星”。

  如今,宜昌一中的大大小小的校园活动,老师和学校领导多数时间都只须当好“看客”、“听客”或“评客”,一切都由学生们自己搞定。甚至于2010年百年校庆这样的盛大庆典,陶校长的主要工作也只是外联校友和嘉宾,会场、资料、礼仪、节目、接待等等诸多事宜,学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创意迭出。(下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