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点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家长呼啦圈提问:

    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成绩全班第一。下学期换了班主任,孩子出现了一点问题,她和同桌经常利用上体育课的时间留在教室玩耍,看好同学什么东西,就让对方去拿,昨天又拿了同学的教学钱币,老师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罚她放学后打扫卫生。孩子很伤心,我该如何和孩子及老师沟通呢?

    小心谨慎地面对生命的叠加态

    ■陈建翔

    对您提出的问题,我想我们不应该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首先要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孩子,在这里,我想给您介绍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教育原理——叠加态,这个原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家庭教育甚至更广范围的问题。

    叠加态这个概念来自于量子力学,它是讲在基本粒子这个层面,不论是光还是别的物质,都是波粒二象性并存的,既是波,又是粒子,两种状态叠加在一起。如果科学家想证明波的存在,他的实验就可以做出波的存在;如果科学家想证明粒子的存在,他的实验也可以证明。

    以前,我们大脑里的科学概念一直是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为蓝本的,我们习惯于接受只能有一个结果,只能有一种形态。但是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的形态同时并存。

    当然,这里所说的叠加态,都是在微观世界发生的情况,此外还有“宏观叠加态”和“系统叠加态”。微观世界里发现的叠加态,被导入宏观客体研究范畴,而宏观叠加态的存在方式则是系统化的,是无数个单一叠加态的组合。

    用“宏观叠加态”和“系统叠加态”的观点看教育,首先要明白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叠加态,有极其复杂的形态、状况、性质、潜能。对于人,特别对于孩子,我们应该看到其内在状态的叠加性,即无限变化的潜在可能性。他有好的状态,也有不那么好的状态;有可爱的状态,也有不那么可爱的状态;他一会儿表现出这一面,一会儿表现出那一面。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其次,叠加态的特点是柔性的,在外界的作用下随时会变化,会“坍塌”一些可能性,它的变化似乎会“配合”你、“满足”你,呈现你所希望呈现的结果。其实,它只是坍塌了其他的可能性。叠加态就好比是一副扑克,是包含了许多张牌的集合,你从中抽取出一张梅花3,然后声称:这是梅花3!其实,梅花3只是你选择后的结果,而不是事物的全部形态。

    那么,面对儿童心灵世界的叠加态,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面对儿童要特别谨慎,动作要柔和,点到为止,千万不能“下重手”,不应该做过于确定、过于粗暴的判断、评估和操作。因为你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在选择。你要小心儿童的叠加态“坍塌”,剥夺他成长的可能性。在孩子生命这个复杂的叠加态系统里,有我们尚未洞悉的“道”。在我们对生命叠加态无知的情况下,保持谨慎是必要的负责任的态度。而既然教育就是对叠加态的选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更好的结果呢?更好的结果在哪里?在你的鼓励和赏识里。

    具体说,这个孩子的表现如果是一时性的、偶发性的,很可能出自好奇或者淘气,那么简单地讲一下道理,点到即可,没有必要严厉批评,更不需实施惩罚;如果这种表现是经常性的,可能背后有一些心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对孩子太粗暴。

    与孩子沟通的关键,是尽可能鼓励她表达,充分了解她的行为动机,告诉她这件事情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的感受;与老师沟通的关键,则是与之交流关于叠加态的教育原理,全面地评价孩子,更多鼓励孩子。毕竟,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孩子的生命里引导出最精彩的那个世界;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只是敬畏生命、谨慎施教。

    (作者系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

    关注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许英美

    孩子是换了班主任之后才出现问题的,那么我们就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关注。

    孩子一定不会无理由地去拿别人的东西,这一定是她内心需要一种补偿或者是一种关注,要弄明白问题是换班主任引发的还是同时发生了其他的事情。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坦诚沟通,找到所谓问题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这时家长的态度是最关键的。

    通过合作的方式去拿别人的东西,可见这个孩子非常需要一种支持的力量。因为小孩子但凡有更好的方法,就一定不会去通过拿别人东西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所谓问题行为给予理解和接纳,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有问题,而是秉持反思的态度,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愿意说出心里话。

    父母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充分的时间跟你聊天,但我们知道最近在你身边一定发生了让你不开心的事情,爸爸妈妈很希望能够帮助你,我们可以一起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想听听这些事情,你愿意告诉我们吗?

    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时不要有指责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说老师通过惩罚来教育孩子一定是错的,不指责孩子也不指责老师,而是跟老师一起探索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起更好地帮助和理解这个孩子。老师可能也并不知道,换班主任以后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关注、被爱,所以老师采取的惩罚策略没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在提醒家长,亲子之间的沟通可能不够充分。从这个角度看来,问题行为并不是坏事,也许是家庭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

    (作者系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咨询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我们都是有缺陷的     下一篇: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