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下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区域教研,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研方式不科学,大多数是基于经验层面的叠加。其次是教研形式不创新。当下的教研活动,形式上多是观摩名师上课,听专家报告,组织研讨交流的“三板斧”,长期如此,教师审美疲劳。最后是组织样态不作为。参加教研的教师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没有有效的组织样态,没有形成学习共同体。所以,教研活动看似丰富,实则模式化严重,教师自然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组织者处于“我说了算”的强势地位,往往忽略了教师喜不喜欢、需不需要,都是按自己的计划实施培训,主动给予;而培训的主体——教师,则始终处于兴趣不被关注、需求无处表达、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

    纵然有万般无奈,教研仍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有效的教研活动,区域教育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在科研上引领。教研活动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要经过调研。教研主题的确定、教研内容的选择都要经过调研。要通过调研把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通过课例示范、专家引领、大家研讨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样,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才有针对性,教师“吃起来才合胃口”,效果才会好。

    要有系统思维。活动的设计要有层级,形成递进式发展的样态。现在的问题是教研活动点多,但不深入。只开沟不打井,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问题都有涉及,但都不深入。教师形不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形不成区域特色。

    要有数据,可检测。这是当下教研活动的短板。教研效果靠感觉,没有数据,不可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记录、积累教师的教研行为。浅层次说,可以知道多少人听了,多少人看了,多少人发言了,形成了多少条意见或建议;深层次说,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反映出教师的思考深度,积累形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档案。

    在机制上创新。以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为基本单元开展区域教研。区域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以自愿为前提、以兴趣为纽带、以信任为基础、以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平等、分享、互助”为核心精神,以项目研修或主题活动为研修形式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教师自愿参加、专业性强、形式灵活、效果良好的特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更是区域教研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教研质量的良好机制。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教研主题确定的智囊团。社群由每个学科的精英教师组成,他们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标准、学情掌握、存在问题有着高出一般教师的认知。加上他们在一线教学中对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有着高出教研员的熟悉程度,所以教研员在确定一个学科的教研主题时要认真听取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议。教研员在学期初制订教研计划时,可以召集2次或多次本学科专业学习社群的教师会议,布置任务让大家思考、梳理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个学期的学科教研主题或问题。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教研问题解决的试验田。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策略后不要急于推广,可以在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内先行实验。教研员组织全体成员参加实验过程,并观摩、研讨、修改,待条件成熟再向全区推广。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教研成果应用的推广站。区域教研成果首先在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中得到检验,并由社群成员推广出去。推广中将社群成员覆盖到区域内所有学校,教研员跟踪试用效果并反馈,以便修改完善。

    徐州市鼓楼区在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三五”课题《区域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设研究》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区域教研发展的科学路径,形成了近30个区域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些社群由本区内的一名特级教师或市级名师带领,形成了本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学术研讨的高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和精神互赖的港湾。

    区域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内的教师感情上互相悦纳,态度上积极互赖,工作上团结协作,发展上砥砺互助。社群成员在教研中合作学习、对话交流、成果共享,达到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社群成员超越学校的限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科科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