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九江学院与郑州大学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举办书院文化之旅主题演讲 九江学院长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为地方高校依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将之纳入文化育人体系、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不仅是依托地标特色建构特色教育的需要,也是传承与传播、保护与发展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不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需要,也是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实践之需。地处具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之地江西省九江市的九江学院,在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底色打造育人环境

    九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汇聚之地,2200余年的历史沉淀,使九江文化呈现出青铜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等交融共生、交织互现的气象。白鹿洞书院、琵琶亭等文化符号以及成长于此、游历于斯的历代文人墨客,不仅为九江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因子,也为校园特色文化育人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学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文化育人环境,这在九江学院校训、校徽、校歌以及现代传承等中均有明确体现。

    九江学院校训“竞知向学、厚德笃行”,是学校办学理念、追求境界和校园文化的内在精神凝结,是勉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格言。“竞知向学、厚德笃行”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与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深厚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切实、躬行所学,成为品德高尚、学识广博、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笃行”一词取自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传世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作为身处九江的高校,学校在校训上传承“千年学府”的“学规”不仅顺理成章,亦能突出在“重视实践,知行合一”上的匠心独具。学校校训不仅有“知行合一”的内涵,亦有“立德树人”之要,更是“厚德笃行”的实践要求。

    九江学院校徽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寓意明显。内环中部水平线上方为庐山五老峰剪影,下方为象征长江与鄱阳湖的水波纹,凸显出“一山飞峙大江边”的磅礴诗意,鲜明地显现了九江山水秀甲、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特点与优势,突出了九江学院的地域标志;寓意九江学院既得天地之灵气,又富人文之化育。校徽内环上方为一跃动的白鹿。白鹿,在中国向来是友善、祥和、敏慧的象征,又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相关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意一目了然。校歌歌词写道:“白鹿洞幽,濂溪水长;五柳湖绿,爱莲池香……庐山聚天地的灵秀,长江是奔流的思想。学子们的心胸,像鄱湖碧波宽广。”不仅直接将庐山、长江、鄱阳湖、白鹿洞等地标融入,而且将象征地方名人的景点,如五柳湖(陶渊明)、爱莲池(周敦颐)等都作为校园文化引领植入歌词传唱,赋予学子们励志前行的力量,从而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子注入校园的各个角落进行文化育人。此外,校园内还有文化名人雕像(如陶渊明、周敦颐、王阳明等)和以九江文化名人命名的道路(如东坡路、庭坚路、渊明大道等),各栋教学楼和每间教室内悬挂与九江相关的名人名言;学校西大门两侧的文化墙浮雕,以“濂溪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为图案,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字句雕刻于其上;学校“青衿园”建有正学门、白鹿洞学规照壁等,不仅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召作用,而且厚实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传承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常规化行动举措。周敦颐在九江创办濂溪学堂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爱莲说》,其中的警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影响深远。从2009年开始,学校依托杨叔子院士设立的“爱莲奖学金”,将汤来贺《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专心立品、潜心读书、澄心烛理、虚心求益、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共学”作为重要评选标准来激励广大学子,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教育和激励学子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德、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从2008年起,九江学院与郑州大学依托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每年交替在两校举办“书院文化之旅”活动,坚持开展这项在全国独具特色、创新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担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特别是2010年5月,在白鹿洞书院举行的,由九江学院、郑州大学、湖南大学联合主办,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鹅湖书院协办的以“千年之辩——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为主题的论辩会,论辩与研讨书院文化和当代大学教育的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当代教育的生动实践。

    以“山水文化”为特色做好课程建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祖国壮丽山水为原型创造的精神成果,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九江的山水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印迹,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反映和历史缩影。九江的山水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历史文化景观,是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的人文景观综合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体现,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难得资源。九江学院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围绕“山江湖”打造地域特色学科群,而“山江湖”在文化方面的主要体现就是“山水文化”,故以“山水文化”为特色,做好凸显特色学科群的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育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陶渊明采菊东篱、谢灵运登庐山绝顶远望诸峤、鲍照登庐山望石门、李白攀香炉峰遥看瀑布、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周敦颐种莲香远益清、苏轼高论庐山真面目、岳飞精忠报国、朱熹立白鹿洞书院揭示……无不显示出九江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中呈现的家国情怀、明理崇德、开放包容、廉洁守正等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息息相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层面首先组织编写了具有九江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庐山文化读本》《庐山文化通论》等相关教材,并将“大学语文”作为全校综合教育课在各专业开设。在人文类基础课程中,除开设“文学原典导读”“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了与九江地域文化息息相关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庐山旅游文化”“红色文化十讲”等课程,以岳飞词中的家国情怀、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主义、李白庐山诗中的浪漫主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辩证哲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廉洁守正精神等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九江地域山水文化的精粹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2014年起,九江学院每年在全校大二学生中选拔30人组成“国学经典研读班”,以会读和游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和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学校还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专业特点专门开设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在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开设“庐山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陶渊明研究”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开设“庐山建筑文化”课程,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传统村落调查与乡村振兴”课程,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课程等。让专业从优秀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地域文化特色思想体系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从而使人才既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又具备传统文化底蕴。

    以“非遗文化”为亮色做实文化传承

    将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相统一,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九江市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40项,其中国家级别16项、省级52项、市级177项、县级295项。为了在文化育人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九江学院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2009年开馆,后被江西省文化部门评为首个江西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把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学校把九江市非遗保护中心、九江非遗展示馆及庐山篆刻、星子西河戏、湖口木船制作技艺、湖口草龙制作技艺等50个非遗传习所和星子金星砚、庐山云雾茶等20余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作为学校学生实践实习的平台。近年来,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融入了美丽九江、生态文明、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建设,并在相关的社会化实践中开花结果。九江学院作为九江仅有的本科院校,在传承和传播、保护非遗文化中担当作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