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教育长青 育人为本再续辉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科学楼、图书馆、生活区、运动区分区科学

    广州一中特色教研平台“教学论坛”至今已举办十届,图为教师在踊跃发言。

    知名校友、中科院院士刘颂豪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作科普讲座。

    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深受师生喜爱。

    电视台采访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日”。

    学校蓬勃开展的群体体育活动。

    为促进师生科学发展,学校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

    学校利用“毕业典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广州一中远航文学社是书香校园的主角之一,该社是广州市十佳文学社之一,社刊获全国校园优秀刊物评比一等奖。图为指导老师带领社员进行活动。

    越秀山麓,珠水之滨。

    一所坐落于岭南西关的中学,从这里走出了余国琮、梁栋材、蔡睿贤、刘颂豪、姜中宏、林秉南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诞生了一系列的国家、省市领导人,更培养了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杨学勤、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美国“9·11”事件中的“华人英雄”曾喆等大批各界杰出人才,培养了广州市第一名自愿捐献骨髓的中学生陈琬、广州市第一位志愿捐献眼角膜的中学生张晓等一批当代中学生的典范。

   作为广州公立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是什么让广州市第一中学,这所历经85年风雨兼程的中学,育得众多栋梁数风流?

   一所学校,校舍是肌肤,文化是风骨。

文化引领:教育事业长青基因

    “一”文化:永争一流的历史使命

    从85年前广州市政府第一间公立中学到1960年广东省重点中学,到1994年首批广东省省一级学校,其后两次顺利通过复评,再到2007年12月高分通过验收确认,成为第一批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一批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连续23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估一等奖……

    在广州一中85年的历史长河里,已经创造出了无数个“第一”。这无数个“第一”载入了广州一中改革和发展的史册,奠定下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无数个“第一”也使得广州一中从教育开创者转变为教育改革的名校,成为几代“一中人”立志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动力。

    也正是因为有了“一”的次序,所以在过往85载岁月里,广州一中始终都扮演着广州及周边地区教育界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的角色,这是历史赋予“第一中学”的地位和责任;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每一次时代的漩涡中,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以及革命至上的“文革”时期,所遭受的冲击和磨难馨竹难书。

    历史的画卷翻回到1928年8月1日,基于对当时公办学校资源缺乏现状的考虑,广州国民政府创办广州市第一所国立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最初的学校没有属于自己的校舍,只得在当年一德路石室前的“天字楼”租用13间铺屋作为临时课堂;次年因扩招需要,又将校址迁至越秀山麓的“粤海楼”旧址(即广州二中现在应元路初中部校址),并依山势搭建葵棚十八座作为课室。就是这些临时课堂,成为一个传承了85年教育自强梦想的起点。

    直到5年之后的1934年,广州一中才在越秀山麓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教学楼。抗战爆发后,为了防止日寇轰炸,在广州沦陷之前的1938年春,广州一中将校址短暂地迁至西华路太保直街(即广州四中现在的校址)。日寇入侵广州后,流亡澳门,1940-1945年整整停办6年。1945年9月广州市政府迁回广州之后不久,市政当局决定在西关蓬莱路复办广州一中。

    诚然,民国时期的广州市第一中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从“天字楼”到“粤海楼”,从只招男学生到男女分校,从流亡澳门到停课到复学,从传播革命火种到抗日救亡,这一时期广州一中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社会使命,还担当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一门六院士,英才遍宇寰”,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时代,广州一中即确立了自己在教育领域的显赫地位。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前是广州一中办学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年时间则是恢复元气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广州一中抓住机遇,借着新时代的曙光和希望,努力办学,潜心科研,大力发展校园文化。1954年学校学校扩大招生,高中招新生12班,全校共计48个班级;1957年和1959年,受广州市教育部门委托,先后举办了两期“中学师资(语文)训练班”。

    直到“文革”前夕,广州一中都处在办学的辉煌期。1960年10月,被省教育部门指定为省重点中学(全省十所,广州市三所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雅中学和广州一中),与此同时被广州市教育部门指定为市重点学校。由此可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一中在广州教育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59年的高考中,广州一中取得了化学科单科成绩全省之冠的优异成绩。此外,广州一中在文体、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为后来的“特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6月,“十年动乱”开始,“文革工作组”进驻一中;7月成立“临时革委会”。自此,学校停课3年,此后“军宣”、“工宣”、“革委会”管理学校,广州一中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经历种种磨难,办学秩序几乎全部打乱。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代呼唤知识呼唤教育,广州一中第二次迎来恢复期,在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1994年6月,广州一中与省实、广雅、华附、执信、三中、五中、七中(坊间俗称“八大军区”)一起被评定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此时的广州一中依然屹立在羊城的一流学校之列。

    进入新世纪以来,摆在广州一中面前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1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两级政府部门规划广州一中进入广东省“1521”工程,确定广州一中为荔湾区仅有的一所创建国家示范性高中的区属学校。事实上,广州一中一直是建设荔湾教育强区中的主角,始终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2005年,广州一中成为广州市规划的24所创建国家示范性高中的学校之一,明确在大坦沙建新校区,使校园面积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2006年9月,广州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自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飞跃发展阶段。

    近几年,广州市荔湾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空前,荔湾作为广州的老城区,教育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在2013年荔湾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里提出在荔湾区中心地带——大坦沙岛,以广州一中高中部为龙头,打造名校群落,使之成为大荔湾教育强区的一颗明珠。荔湾区对广州一中进行了重新定位,希望将其重新打造成在内涵、质量、规模上都名副其实的广州市“第一”的中学。

    85年岁月如白驹过隙,这所沉淀悠久文化的南粤名校,依然坚毅地行走在通往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梦想,在时光中几经沉浮。而在纷繁的世事之间,一种穿越历史的声音,经久不变地回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教育兴,则国兴。

    精神文化:“勤诚勇毅”历久弥新

    像南粤地区其他历经风雨与坎坷的老校一样,广州市第一中学几度易址,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一度停办,但恶劣的办学条件和动荡的办学环境并没有影响一中人的对文化的坚持、对信仰的恪守。

    司徒优作为广州一中的第一任校长,虽然任职时间较短,但其开山之作——四字校训“勤、诚、勇、毅”,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不曾变更过,蹚过历史的长河而亘古不变,穿越岁月的风尘而历久弥新。四字校训像一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赋予一代又一代一中人无穷的精神动力。

    “勤”者,敏而好学,勤则有功;“诚”者,言行一致,诚则落实;“勇”者,知荣明耻,勇则果敢;“毅”者,任重道远,毅则可成。读书成才,勤字当头;经营人生,诚信恪守;敢为人先,勇智双全;做人干事,毅力持久。

    在今天看来,“勤诚勇毅”校训体现出与广州人精神的一脉相承,同时具有了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包容与开放胸怀:少说多做的求真务实精神;千年商都的恪守诚信精神;不老城市的勇于创新精神;率先变革的锐意开放精神;充实自我的渴求新知精神;爱人如家的甘于奉献精神;宽容大度、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移风易俗等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