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教育长青 育人为本再续辉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除了教学系列,还有下学期如期举办的德育系列“教育花会”。爱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德育系列的主体活动则是主题班会评比,目的是创建和谐班级文化。副校长易超介绍说,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放在首位,致力于构建、弘扬校园文化。学校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组织”而更多的是“文化浸润”,对学生产生久远影响。

    一年一度一主题,实践-展示-研讨-交流,19年来,教育花会的所有环节都已经成为一中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进行实践、研究的最佳平台,成为一中人展示个性、观赏学习的亮丽舞台,成为培训、研究、教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品牌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海洋校长说,教育花会只是广州一中教研事业春天里的一朵绚丽绽放的奇葩。在这个教育变革发展的时代,以教科研为学校发展引航已是必然趋势。而广州一中无疑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学校。“育人为本,科研兴校”,是其85年薪火承传、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内生力量。

    在2002年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复评和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中,“科研兴校,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一中的办学特色之一。由中国教育学会分别在2001年和2005年出版的“双动”教育模式成果集《生动的主动的教与学》、中国名校办学模式丛书广州一中卷《承先启后,开拓创新》见证了一中人教育教学的突出成绩和科研成果。

    广州一中多次被推荐在荔湾区的科教研工作等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召开荔湾区中小学科研管理一中现场会。时任荔湾区领导的江东在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推荐发言中说,荔湾区科研在市里课题立项率高,而一中则起到区的科研龙头作用。示范高中终期验收时,专家意见对科研工作和教师培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广州一中获评为首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基地”,获“南方基础教育科研创新示范学校”称号。

    问题即课题,广州一中通过个人、备组、学科和学校多层次的项目研究,带动广大教师深入探究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先进教学模式和特色的形成,提高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品位。

    在课题设置上,广州一中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全校课题与学科课题相结合,使学校有一个研究核心,由学校统一部署和组织,整体推动教学发展,同时让各学科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成果;第二,前沿课题与一般课题相结合,使学校科研工作在推动教师素质提高和解决一批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第三,集体课题与个人小课题相结合,在有组织的集体课题存在的同时,留一个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

    由此,广州一中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研究局面,除学校的课题外,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领域和每学科皆有区级以上研究项目,覆盖学校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课程发展、教师发展、德育、教学、体育、艺术、科技教育以及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全校直接参与或承担项目的教师达到90%以上。

    “十一五”期间,广州一中新立项科研课题共46项,其中直接承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源规划课题(含科技课题)35项,学会、教研会与各级各类子课题11项。前者比十五期间立项课题分别增加17项。《书香文化 引领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度国家教育部门规划课题立项,实现了荔湾区历史上的零的突破。

    教师们在科教研论文、案例和教学技能评比中获得等级奖共725项,其中国家奖116项,省级63项,市级329项,区级217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等成果165篇,参与编著教学指导书籍10多种,上区级以上公开课、教研主讲发言等200多节/次。

    体教结合:身心和谐发展

    2012年4月21日,精彩博弈的广州市中小学生象棋锦标赛在广州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广州市各区100多所中小学的118支代表队参加,参赛人数达700多人,创历史新高。经过两天七轮的激烈角逐,广州市第一中学获得高中组团体第一名、初中组团体第二名、陈俊杰同学获高中男子个人第一名、张泽岭同学获得初中男子个人第一名、黄祉殷同学获得高中组女子第二名。

    据了解,广州一中在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三棋”比赛中,曾经连续8年获得广州市中学比赛团体冠军,并获得全国中学生象棋比赛冠军、全国中学生围棋团体赛亚军,涌现出多名全国、省、市级比赛的冠军。

    走进广州一中的办公楼,人们会被摆满整条走廊的上百个奖杯、奖状所吸引。不仅“三棋”竞赛成绩斐然,广州一中更是国家体育传统学校(游泳)和广东省体育传统学校(篮球),经常组织学生代表广东省、广州市参与游泳、篮球等各项全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均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学校游泳队在今年8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2013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游泳比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二名,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水球队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比赛前六成绩,蹼泳及车模、海模每年均获多项全国冠军,学校篮球队在2005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获得男子冠军,高中男子篮球队曾在广州市获得八连冠佳绩。

    近三年来,广州一中共计获得国家奖项308人次,省级186人次,市级601人次,区级886人次。

    广州市第一中学在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群体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尤其是游泳、篮球项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历来重视“体教结合”的办学思路。

    “体教结合”办学特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1950年一中学生参加了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的第一届市运动会并获得佳绩。而在60年代,广州一中的女子乒乓球更是十分出色。1965-1966年度,一中女子乒乓球队参加全国赛获团体亚军,何晶同学获单打冠军。赛后,领队教练和队员们还荣幸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广州一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吴海洋校长看来,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而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达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能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广州一中走出了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世界蹼泳冠军缪经玮、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游泳冠军陈铁涛、航模世界冠军池锦烨等一批体育健将。在刚刚结束的第12届全运会上,校友周嘉威、吴倩昕分别夺得金牌,余贺新获得银牌、初一学生刘婷婷获得女子体操团体比赛第四名。周嘉威校友连续四届全运会获得男子100米蝶泳金牌。在这些冠军的身上,真正诠释了广州一中的校训精神:“勤、诚、勇、毅”。

    广州一中每年都会招收一部分体育特长生,涵盖游泳(含蹼泳)、水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三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车模、海模等等专业领域。在广州一中,每年体育特长生的高考升学达到全部。其中还有不少体育尖子生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985”知名院校。

    自2009年以来,广州一中先后获得“荔湾区中学四星级学科(优秀学科)”、“荔湾区青年文明号”、“广州市中学体育学科优秀科组”、“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百年教育,育人为本。在广州一中,体育的各项工作最终还是回归以学生为本,提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评价方法多样化,具有鲜明的健康特点,使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尝试“三选二”的考评制度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选修的三个项目中选择两个项目作为考试内容,突出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广州一中严格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课间操、体锻课以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敢于挑战、勇于拼搏、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也极大地丰富和升华了广州一中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了具有崭新意义的学校精神。

    科技创新:坚持能力为重

    “热爱科学、享受阅读、幸福人生”为主题的对联、文学谜语;锻炼“逻辑推理、速算、口算”能力的数学趣味游戏;提高英语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绕口令”;了解社会动态的“社会与我”辩论;增强学科知识的实验观察;以及展示我校科技活动水平的互动游戏(空杯运球、能飘浮的硬币、航模(纸飞机)竞赛、飞行器展示、车辆模型)……

    这是一年一度、别开生面的广州一中科技节。“我体验、我创造、我成功”。学生们在各种体验、游戏中发现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探索科学生活的方法,体验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感悟创意生活带来的快乐。

    85年来,广州一中一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成绩显著。读一本科普书籍,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这是广州一中对全体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在每一届的科技节中,广州一中的学生们都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高中部(大坦沙)校区是地陷监测区,防震减灾教育是科普教育必修课,这一课程激发了符嘉美同学对地震预警的兴趣,课后自学相关知识,并制作出“防地震磁铁装置警报仪”,该作品在第九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中荣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少儿创新奖;叶箭、温碧敏同学在航模活动中对模型姿态控制的遥控器的操作和实际控制效果不满意,提出了个人的改进意见,并制作出新型遥控器“利用遥控器姿态控制航模的新型遥控器”,该作品在第八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