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教育长青 育人为本再续辉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诚然,校训是一校之魂,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的浓缩,是承载学校精神的文化符号,是办学目标的指向。在一中人看来,“勤、诚、勇、毅”四字校训古朴厚重的内涵一直在熏陶和鞭策着几十万一中学子,它是现代与传统的交集,是广州一中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多元、民主、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锦绣花城,多姿五洋;看我一中,桃李芬芳;海内海外,校友遍布;人才荟萃,名扬四海;勤诚勇毅,勤诚勇毅;谆谆校训,永记心上;爱我一中,光我一中;人人争做祖国栋梁。”不知道这首校歌已经在广州一中的上空飘扬了多少遍,在万千校友的心中默默唱了多少遍。

    世界上确有一种情感,体验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时间的年轮已经碾去了数十圈,当校园的钟声再次在耳畔敲响时,人们还对这份体验如此地念念不忘。校歌、校徽、校训,就是凝聚那份情感和体验的载体。它们不仅记载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赞颂了一中人勤奋读书、崇尚人格、敢于担当的气质,而且成为内聚人心、外宣形象的文化标识。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把深刻的启示交给未来。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办学理念和思路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广州一中想要继续立于一流名校之列,首先要具备成为名校的眼光,眼光决定高度和视野,于是“名校的眼光”便成为一种自觉的要求。

    2013年5月,广州市教育部门召开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验区、基地评审会,荔湾区、越秀区和天河区被定为广州市首批“国际交流合作实验区”。广州一中成为广州市首批“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验基地学校”,并迅速抓住机遇于2013年8月顺利将其举办的民办学校——广州市一中实验学校改名为“广州市一中外语学校”。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初中、高中两个校区,加上广州市一中外国语学校,广州一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一中”。但偌大的学校该怎么管理,不同校区的组织行为方式该如何统一?高中和初中该怎样衔接?民办和公办该怎样联系?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新一届班子成员的面前。2011年8月走马上任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基于“大一中”的概念,在吴海洋校长的带领下,提出了“以名校眼光和圆融思维来谋划一中新发展”的理念。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整体,意味着和谐与公平;而“融”则是化解矛盾和误会的最佳办法,太柔则融不到一起,太刚则背道而驰,双方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大同、存小异才是良好的状态。

    这是对“勤、诚、勇、毅”校训文化的雕琢,是对教育现实与时俱进的延展,也是成就新时代名校夙愿的的崭新开端。“勤诚勇毅”、“圆融思维”,二者“刚柔并济”,让校园真正成为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家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告别可爱的母校,是多么的难以割舍,于是,我转身,投去无尽的感恩的目光。”李晓欣——2013届的毕业生,满怀对母校的感恩。当长大的记忆消逝在时间的大海时,有些痕迹却依然清晰地活在这些学子的心中。高二5班的谭芷颖则说,即使前路布满荆棘,我仍能感到背后温暖的力量。

    易超副校长满怀深情地说,校训文化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中学教育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看学生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学会了担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责任,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成长的正能量。

    物质文化:“二次创业”涅槃重生

    21世纪肇始,广州一中犹如一艘历史的巨轮,伴着珠江的雄魂、越秀山的雄风驶入新的航程。她从近代教育的一株幼苗到落地生根,进而生机盎然,桃李满园,享誉中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在改革开放旗帜的感召下,创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成为广州一中“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2005年9月,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2.7亿元在大坦沙岛上兴建的高中部矗立于珠水之滨,迎来莘莘学子,掀开了广州一中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数字虽然枯燥,却记述历史;数字虽然更迭,却演绎辉煌——

    这里,曾仅有十几间店铺临时校舍、一栋破旧的教学楼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校园。现在,高中校区(大坦沙)和初中校区(黄沙大道)总占地面积107001平方米,其中高中校区占地面积73630平方米,初中校区占地面积33371平方米,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90间,科学楼建筑面积15900平方米,内有功能齐备的理、化、生、探究等实验室27间,准备间、仪器室、标本室共25间。还有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历史室、地理室、地理园、生物园等教学专用场室(地)。图书馆学生阅览室配有542个座位,教师阅览室配有90个座位。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能满足师生运动需求的场地。

    这里,曾仅有5个班级的师生艰难求索。如今,300余名教职员工3700多名学子在珠江水畔追逐理想,放飞希望。

    这些数字,见证了广州一中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一所中学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改革创新的历程,更见证了“一所有着辉煌办学业绩的岭南历史名校,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特色鲜明、成绩显著的优质普通高中”(2007年11月,广州一中顺利通过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及示范高中验收确认时的评语)的深刻内涵。

    广州一中以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赋予校舍等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以生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座雕塑都富有内涵。徜徉校园,建筑中西合璧,园林小景映衬于各个角落,既有古代书院的幽静,又有现代学校的气派,珠水氤氲,润泽着知识绿洲,堪称书香校园经典、求知为学净土。

    广州一中是首批获得广东省“书香校园”称号的学校。广州一中在师生中积极倡导“与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共同营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希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浓郁的书香,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着书香。

    广州一中的校园处处都写满了故事。院士路散发出激励求学上进的书香气息,校道两侧、文化广场、场馆厅堂、楼道墙壁,由学生作品、学校大事、办学成果、时政信息、校友墨迹等构成一道道流动的文化风景;课室内外、学生心迹尽表其中;课室图书角,成为课外阅读的延伸;广播站的定时开播,又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时刻。

    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读书氛围,广州一中还与荔湾区图书馆联合设立“图书漂流驿站”、开展新华书店进校园的活动,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让书香“走进”每一个家庭,学校通过家校互动方式,开展“我与爸爸妈妈同读一本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家中建立个人小书柜。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着力建设文化荔湾,打造岭南文化会客厅,初步建成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使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12年2月,广州市政府部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大坦沙岛地区更新改造规划》,更新改造拟采取“连片集约改造”的模式,突出本土文化,彰显岭南特色、广州风格和西关风情。而广州一中老校区地处荔湾区西关腹地,该地岭南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传统沉积,古苑庭院、西关建筑、名人故居、骑楼文化、美食曲艺等人文资源尤其丰富;新校区地处位于广州西部的大坦沙岛,旧羊城八景之一双桥烟雨之所在地,临水而建,与金沙洲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学校是历史文化及其精神的重要传承之地,作为广州市政府举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理应成为传承与弘扬广州人精神的学校,成为文化立校的典范。

    广州一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充分融合岭南文化特色和西关文化风情,将粤剧、西关童谣、西关建筑、西关美食、名人典故等引入课程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选修二课程以及课堂教学等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方式多样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比如《岭南文化 书香引领》系列校本课程,就将岭南地方文化资源融合其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度文化:凝聚人心青春闪耀

    “传承与超越”是广州一中永恒的主题,而“凝聚人心,再创辉煌”则是现代一中人内心强大的梦想。

    近年来,广州一中以人本、和谐、精致、精进的名校文化和圆融思维开始谋划新发展,致力于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实验型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 

    高中部、初中部、外国语学校分属三个校区,总计9支队进行PK。每支队5分钟陈述,而评委是台下的普通教职员工。这是在广州一中每个月都会上演的一场管理团队PK大战。陈述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每个年级的管理委员会教师团队,PK的主题则是教育教学管理。

    广州一中为理顺学校管理架构,成立了年级管理委员会,赋予年级一定的权力与责任,加强年级管理的力度,激发各年级管理委员会的创先争优意识和团队意识。年级管理委员会由分管该年级的分管校长、行政人员、年级组长和科任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年级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广州一中看来,年级管理委员会强调了年级的管理责任制,能最大化地发挥行政处室的工作指导、督查和评估作用,加强监督指导,落实过程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同时能激发年级组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细化年级管理职责,管理分工更明晰;提高管理信息的上传下达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效的年级管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