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当班主任不能徒有象征意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院士或者知名教授、学者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不能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还应有进一步的举措,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帮助。

    ■覃红霞

    9月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迎新现场,不少新生都在打听各自的班主任是哪位牛人。今年,该校新生班主任中不乏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及新世纪优秀人才,甚至还包括李培根和丁汉两名院士。

    院士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举措并非新生事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中科院院士、浙大材料系教授张译都曾担任过本科生班主任。关于院士做本科生班主任,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院士以其学识、资历以及影响力,无论是指导专业学习,还是指导人生规划,都会使学生受益良多。对大学而言,这种做法有利于大学更好地平衡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但也有不少质疑之声,认为院士事务繁忙,班主任之职虚有其表,与学生的交流微乎其微。更有反对者认为,院士做班主任实为高校招生噱头,博人关注,实则为空。

    笔者认为,院士做班主任优势明显。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更是学生最先接触、最亲近的朋友。相较于以往班主任多为年轻教师甚至非教学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由学识、资历都非常丰富的院士做班主任,不仅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学术大师的智慧与生活,感受学术风范,激发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早确定大学生活的基本目标、未来规划,反思人生的意义。

    从教授走向本科生课堂,到院士做本科生班主任,反映的是大学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视。从国外的大学教育来看,越是顶尖的大学,越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质量是一所大学含金量的重要指标。当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生教育在资源等方面发生冲突时,往往是研究生教育为本科生教育让道。因为只有一流的本科生教育,才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才会有一流的大学。在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只有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学生才会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这也就更加深了名校对本科教育的重视。 

    值得关注的是,院士做本科生班主任还包含大学对学生生活、道德、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相关研究发现,大一往往是大学生最困惑的一年,也是大学生转型的关键期。告别了繁重的高中学业和压力,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却不知道如何学习。过去对大学生活的种种幻想也许意味着一个个考验、挫折和压力。在理想与现实,在自我肯定与否定、理智与情绪化之间,一位智慧而有经验的长者、一位带有众多光环而又愿意亲近和倾听的学术权威,无疑是大学生的理想引路人。当然,院士本身是稀缺资源,其时间与精力也是有限的,但院士做班主任所隐含的深意值得仔细推敲和思考。

    对于院士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现实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施过程中,在某所高校内,任班主任的院士数量十分有限,此项措施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并不能惠及每位学生。这是否会产生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问题也值得思考。其次,退一步说,院士或者知名教授、学者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现象在中国尚属少见,而关于实施成效方面的调查研究几乎没有,因而只是定性地认为,这种现象对于学生、学校方面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还应有进一步的举措,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帮助,真正起到为学生指点迷津、激励前程的作用。(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