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在“拔节孕穗期”为学子引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在“经济思维与观察”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受邀讲授计算机学院精品课程“IT中国” 学校“青马班”学生代表参观“抗美援朝中的华中大贡献”专题展览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原党总支书记林林作报告 学生聚精会神聆听报告

    上好思政课,“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鲜活的方式,把每门课讲出思政味儿,让每位教师扛起思政担,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在青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为学子引路。

    “红色根脉一直在华中大人身上延续!”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近日,一场创意“快闪”在华中大图书馆内上演。学生不约而同地闻声而来,和着歌声走进了“抗美援朝中的华中大贡献”专题展览。为大家讲解的除了专业讲解员,还有华中大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每走过一个场景,他都会结合自身经历和展览内容,为在场师生深情讲述抗美援朝期间的华中大故事。展览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华中大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点滴;一枚枚军功章,记录了那段无畏的战时时光;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再现了那段难以忘怀的特殊岁月。这些红色的宝藏,成为华中大优秀的思政课教材。

    翻开尘封的相册,难忘的岁月再次在面前上演。资料显示,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的第20军和第27军驻扎在上海市郊各地,入夏时节即开展水上练兵。1949年9月初,众多战士感染了血吸虫病并相继发病。按照当时的资料,约四五万人感染。由于当时采用静脉注射锑剂治疗,副作用大、疗程长,加上感染人数众多,急需支援。1950年1月,由262名华中大同济医学院师生组成的第二中队(同济中队),赴江苏太仓进行对口支援。没有化验室、没有注射室,连医疗器械也不足,但是医护人员没有任何怨言,心甘情愿地日夜奋战。经过3个月的检查、治疗和预防工作,检查9336人,治疗4665人。该病的死亡率降至万分之五以下,远低于千分之五的国际统计数据。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华中大人同样表现出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毅担当。“组织抗美援朝志愿救护队,去为正在与侵略者战斗的中朝军民服务!”1950年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华中大同济医学院师生纷纷挺身而出,组织参加志愿医疗队,在1951至1952年间分批奔赴前线救死扶伤。

    时任中美医院(现为华中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的林竟成被任命为上海志愿手术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当年刚做完腰脊椎吻合手术、身上还穿着沉重石膏背心的他在动员会上动情地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从事了8年战地医疗工作,常常抱憾,未能为中国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军伤病员尽力,现在有机会弥补这个缺憾了,我志愿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去完成我们神圣的任务。” 

    彼时,中南地区成立“中南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行动委员会”,协调中南地区医务人员赴朝工作,委员会主任是协和医院(现为华中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姚克方,中南区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中武汉中队的医护人员全部来自协和医院。

    在民族大义面前,众多医护人员挺身而出。颌面外科教授张涤生得知医疗队急需高级颌面外科医生,便说服未婚妻张士芳推迟婚期,等胜利归来后再举行婚礼,并且毅然关闭自己收入丰厚的诊所,报名加入医疗队;眼科教授吉民生的女儿已报名参军入伍,他笑着说“不能让爱女荣耀于前”,签名要求参加医疗队…… 

    “今天参观了‘抗美援朝中的华中大贡献’专题展览,我感触颇深。华中大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用行动践行‘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红色根脉一直在华中大人身上延续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华中大人无私奉献,为武汉铸造了一艘生命之舟。‘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我辈青年应该向前辈学习,在坚持抗击疫情的当下,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踏实奋斗!”“青马班”学员、法医学系2018级本科生陈黎圳坚定地说。

    按照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统一安排,党委宣传部、档案馆、同济医学院办公室历时近两个月,发掘并呈现了这批珍藏的红色档案,回顾了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岁月。这批红色宝藏,通过展览的形式,已经成为学子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科学家精神是优秀的课程思政素材!”

    2021年11月初,华中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报告厅内掌声雷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原党总支书记林林正在作一场名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专题报告。

    “这场生动的报告让我认识到,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关怀我国科技事业和广大科学家群体。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通过科研创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学生孙磊听完报告后激动地说道。

    这次报告会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携手华中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华中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基地揭牌仪式的重要内容。两者“强强联合”,希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共同探索学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视角、新内容和新方法。

    从“光谷之父”黄德修教授到绘制精细脑联接图谱的骆清铭院士、创业报国的阎大鹏教授、研发“临床全数字PET/CT”的谢庆国教授团队、潜心探索低成本光伏发电的韩宏伟教授团队……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直秉承“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是科学家精神的产生地,更是集中地。

    “同学,你出来一下,我们聊聊吧。”学生听到导师说这句话,内心或多或少会揣着一丝忐忑,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的科研和党支部“双带头人”曾绍群教授课题组的学生似乎很享受这一过程。在研究中心园区和东九楼的走廊里,经常能看到曾绍群与学生边走边探讨问题、交流工作的身影。

    曾绍群坦言,从普通成员到一个团队的引领人、掌舵人,压力不小,他把这当作一项使命:“高校是一个和学生打交道的地方,做引领人,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实验室的学生都称曾绍群为“谦谦君子”。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话的方式语气就像朋友一样,尊重学生意见,从不“一刀切”,常常问“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让人如沐春风。

    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有不少像曾绍群这样的教师,他们身上的科研精神直接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学生。每一次深入交谈、每一次前沿探索,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指引,更是深远的思想启迪。

    “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打造思政‘金课’、拓展思政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秉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共同挖掘研究中心科学家故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课程思政的‘活教材’和范本,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说。

    “导论,就是要导思想!”

    “芯片是‘卡脖子’问题,但是鲜有人知道,在这个领域,掌握了优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才能拥有高端工业领域的主导权。所以,同学们,你们大有可为,更应乘势而为啊!”近日,刚带领团队成员在EDA国际会议上夺得CAD 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冠军的吕志鹏教授马不停蹄地来到计算机学院“IT中国·信息前沿导论”的课堂上授课,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这门透着浓浓思政味儿的课程,源自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在2019年的一场主题教育活动中,延安精神深深触动了学院党委书记吴涛。“我们肩负着服务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学科,自带‘流量’和‘热点’,面对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的现状,应该如何培养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吴涛辗转难眠。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晚,他召集教学副院长秦磊华和“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团队的主要教师金海、王天江、李瑞轩,进行了集体研讨。

    几个月后,由副院长秦磊华组织、金海教授牵头,相关教学团队持续深入研讨。脱胎于“信息技术导论”教学体系,采用“大课堂、大主题、大报告”的形式授课;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媒体计算与模式识别、网络与5G、“互联网+”与共享经济、IT产业8个专题被列入课程……一门名为“IT中国”的课程火了,而它的效应不仅在课堂上。“导论课,不仅要导技术,更重要的是导思想!”课程开设之初,吴涛就定下了基本调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