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在“拔节孕穗期”为学子引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组将时事热点解析引入课堂,将学科前沿技术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课程组还依托学院“TIME·教授”沙龙,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交流调研,广泛收集5G、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案例,持续充实课程案例。

    不仅如此,课程还邀请了来自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兴通讯、统信软件、浪潮集团的学术“大家”和高管“大牛”为学子授课,不但介绍了新兴的前沿热点,还与学子分享了创业的故事。“这对学生工程观、系统观、价值观的养成以及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增强了学生投身计算机行业、为国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吴涛说。

    “中国5G技术十分先进,但仍在许多方面有短板,解决‘缺芯少魂’,就要靠将来的我们。”计算机学院本科生郭伟乐说。他的同学王一盟同样踌躇满志:“数据科学的重要性、AI赋能未来的必然性、国家发展尖端科技的必要性,都告诉我们,我辈青年唯有砥砺奋进、坚定向前。”

    计算机学院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有36人进入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工作,68人入职华为和中兴。2020年毕业的研究生,有一大批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天津直升机研发中心等单位工作。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学院毕业生走入了国防重点单位和民族企业。

    “课程思政如盐入水,融合协同才是关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实现强劲增长,增速高于很多专业机构的预期。”在华中大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课上,青年教师叶巾祁与学生互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戴则健认为,经济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学院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方式等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院长张建华教授看来,专业课教师身处教书育人一线,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副院长欧阳红兵介绍道。

    经济学院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特色示范课堂”,课程团队一直注重在课程学习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中引用的大量案例、数据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经验和成就。

    孙雅是经济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从国外高校学成回国任教,深受学生喜爱。她以“外部性”为题开展课堂互动,结合长江大保护、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的生动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发展的同时也重视环境保护。“课程思政如盐入水。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戴则健表示。

    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大力弘扬经世济民的理想情操,在“经济学原理”“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经济思想史”等课程中融入中国国情、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将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与经济学专业知识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学科组集体备课、微课程教学竞赛等形式,奏响课程思政“合奏曲”,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的评价,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标准纳入其中,体现评价的人文性与多元性,更要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来评价效果。经济学院“胡吉伟党支部”书记、2017级本科生周云鹤说:“思政元素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认识方法。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同学们通过不断吸收营养,深切感受到了学院教师立德树人的用心用情,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潇潇 高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