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激荡起教育改革的澎湃春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首届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开幕式 “新基础教育、新样态学校、高品质学校”改革实验三方对话合影 出版“高品质学校建设”系列丛书

    春光无限好,万物生光辉。激荡于巴蜀大地的“高品质学校建设”改革春风,正在一所所学校中催生出璀璨的活力之花: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的“石榴娃”们正在春天的乐园里寻找种植区里的小虫子,探索松土、施肥、耕种的奥秘,照顾园子里的兔宝宝、体验“停电日”“黑黑的、好好玩”的别样乐趣……在这所以感知和发现儿童精彩为“高品质学校建设”方向的幼儿园里,孩子童年的游戏力、想象力得到了无限的呵护。

    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的小“堰宝”们徜徉在语言文字的灿烂春光里。在“阅读悦美”故事会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用一个个小故事展示语言所编织的美好与感动;在“诵经典”诗词朗诵比赛上,三至六年级的孩子们化身小诗人,身着古装,吟诵着古诗词,表达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向往……这所依山傍水的百年老校,以“高品质学校建设”为引领,发端于“水文化”传统,融合新时代的节拍,提出了“至善向美”的教育新理念,全力培育具有水的善性与灵性的时代新人。

    …………

    这样实验与推广“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学校,在四川省内外已经有668所,其中有87所是重大课题的子课题学校,承担了相应的子课题项目研究;有148所是2021年7月遴选的第二批“高品质学校建设项目实验学校”,其中包括四川省之外的北京、江苏、西藏、贵州、天津、陕西等10个省份的14所学校。正是这668所学校的实践力行,让“高品质学校建设”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作为“高品质学校建设”工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总结者,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自2012年提出“高品质学校建设”任务以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根本任务,致力于高品质远景导向和完整框架意识的结构性变革,倾注多年心血打造了该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人员跨学段、跨区域,集结幼儿园、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校(园)长、专家和教授共同的智慧,成为四川省2018年度教育科研重大课题之一,获评四川省202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通过中国教育学会遴选,课题组在国家教育部门4个直属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召开了两届全国“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先后7次通过官方媒体推荐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经验与成果,形成了遍布全省乃至辐射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春潮。

心系“国之大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理念构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四川省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着“四川答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教科院”)在其中奋楫当先。2007年,怀揣“为了每一个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愿景,四川省教科院以《教育科学论坛》期刊为平台成立学术研究“共同体”,在教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基层学校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了一个运转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集群,探索出了新时代办好学术期刊的新模式。2012年,泸州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刘涛为了破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题,提出了“高品质学校”理念。2015年,他到四川省教科院任院长,在出席全省学术“共同体”研讨会时,作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浅谈高品质中小学校教学结构改革》专题报告,解读了“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概念。

    在课题组看来,建设“高品质学校”就是要破解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首先是针对几十年来优质学校发展目标不明、路径不清、动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课程、教学、评价脱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质量不高,学校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等突出问题,着重解决优质学校发展的目标、路径与策略问题。2017年,刘涛院长在《基础教育课程》上发表重要文章《高品质学校的教育意蕴与建设路径》,系统地阐释了“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理念框架与实践路径;同年四川省教科院成立课题组,全面解读“高品质学校”的内涵与特征。

    “高品质学校”的样态如何?课题组认为,“高品质学校”是高品位和高质量的学校,是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营造适合师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情境、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校。它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基本路径,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品质提升。一方面,学校要有品位。既“顶天”,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又“立地”,立足自身实际培养人才;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有质量。育人过程突出文化浸润,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育人要有效果,要实现师生全面发展,要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每所学校都能以高品质为目标,按照高品质发展理念与规律,追求顶天立地、低负高效的办学目标,创建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高品质学校”。

    “高品质学校建设”提倡4个基本主张,即“全人、全纳、共生、共赢”。“全人”和“全纳”对应学校的品位追求,“共生”和“共赢”对应学校的质量标高;“全人”和“共生”体现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全纳”和“共赢”体现着学校组织变革的发展目标。“全人、全纳、共生、共赢”四大主张是从不同角度对“高品质学校建设”理念的阐释,四大主张之间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构。结构是改革的关键点,“高品质学校建设”是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办学的“小结构”,既有“道”,又有“术”,整体推动学校改革与转型,还要放在社会发展的“大结构”中办学。

    公平、均衡、优质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核心价值诉求。公平是逻辑起点:倡导每所学校都以高品质为目标找准发展之路;主张面向师生的生命成长,以内涵发展带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均衡是基本共识:主张各美其美的多样发展、共生共长的生态优化,学校应植根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环境土壤,聚焦问题、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突破障碍,走向“高品质学校”。优质是永恒主题和终极目标:集全省名优学校经验和实力,助力学校突破发展困境,激发办学活力,撬动改革创新,实现高品质发展。

主动担当作为,理论与实践并行

全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策略探寻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动力是什么?如何推进?抓手是什么?四川省教科院以课题牵动、共同体带动、关系联动、全域统整,“四轮”驱动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

    (一)课题牵动,推动“高品质学校建设”

    四川省教科院以“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牵引,确立子课题学校和实验区,全省于2021年前建成120所高品质实验学校。作为一项重大改革项目,“高品质学校建设”直面四川省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根本问题,试图提供改革发展的理念参考和策略借鉴,并根据学校文化、学校治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校本教研6个要素及其关系框架,引导学校依据自身特点比对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实践研究成果:从内生发展的文化、多元融合的课程、专业自觉的教师、实践理性的科研、儿童视野的环境、主动参与的家庭、品质成长的幼儿等方面,提出了高品质幼儿园建设的策略方法;从生态文化、现代治理、创新德育、自主教师、机会课程、活力课堂、发展评价等方面,架构起高品质小学的理论框架和运行路径;从品相、品位、品格、品牌4个维度,提出高品质中学提高育人质量的改革方向和对策,为全域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四川样本”。

    (二)共同体带动,促进“高品质学校建设”

    2007年以来,在四川省教科院领导下,《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牵头组建了四川省小学、初中、幼教、职教和STEM五大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汇聚全省500多所名优学校,在教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基层学校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一个运转有效的自组织教育研究集群,被誉为“四川面向全国的教改先锋队”。在此背景下,“高品质学校建设”获得共同体学校热烈响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大批校长自我觉醒,树立了改革自信;大批学校开始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本土特色,自觉贡献“四川经验”。

    (三)关系联动,引领“高品质学校建设”

    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首先要解决办学和教育教学两大问题,优化学校文化、学校治理、课程教学、课堂变革4个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办学品位主要由文化高度决定,办学质量主要由治理能力决定,教学品位主要由课程水平决定,教学质量主要由课堂变革决定。四要素协调,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教科院与泸州市江阳区战略合作,试点高品质学校建设,总结出“革新观念、诊断校情,顶层设计、建立结构,专家引领、要素突破,部门融通、节点共生,总结反思、蓄势再发”的五段式“高品质学校”发展模式,提出了品位和质量双线螺旋上升的“高品质发展”规律,形成了“五修三力”“高品质校长”发展策略、“五育三课”“高品质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五建三好”“高品质校园”建设方法、“五优三强”“高品质学生”发展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